为什么体制内大家看起来都很平庸?

2023-03-23 20:40:31

碧翰烽/文

多年前,有位领导在和几位企业老板聊天时由衷感叹:在体制内其实有着大量的精英人才,他们当中有的只是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有足够的舞台,还是真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实在有些可惜。

一:缺乏充分施展所学知识的平台。

某位天体物理博士,没有进入科研平台,却进了乡镇。这么多年的物理知识培养,恐怕难以在乡镇找到可以施展的机会。

近日,曹德旺谈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却不肯进入制造行业,“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大学没有教会年轻人动手能力,毕业就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不要技术只需要磨嘴皮就行了。”“毕业就考公务员,写得好讲得好就行,这是他擅长的。”

除了一些技术性、执法性岗位,不少公务员岗位其实就是些综合管理岗位,不一定需要多大的技术性、专业性。以致于有的岗位就是如何做好服务工作,虽然是可以将服务做到最极致,可惜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想要有改革突破,往往难度挺大,遇到一些关键性的困难、障碍,不一定能够解决得了。

即使是有些技术性、执法性岗位,也可能难以涉及重大的技术攻关,很多人也难以遇到难案疑案等重大案件。

二:枪打出头鸟之后的沉默。

这几乎是一种规律。因此,一些体制内人变得沉默寡言,不轻易发表自己意见建议,有的调研、座谈,往往难以听到真话、实话。

有些敢于冲在前头的人,可能被冲得头破血流,不仅吓跑冲在前头的人,连后头想跟着的人,也会马上停止前行。

难怪,一个人干、三个人看、六个人查。就是让这一个人难受的。

三:鞭打快牛之后的躺平。

领导召开一次座谈会,大家都进行了发言,不温不火。

临到结束,有位部门负责人发现有个重大问题被忽视了,但不属于他这个部门负责,于是向主持会议的领导提醒了一下,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领导连连赞许,这个建议提得好。

接着就问:哪个部门落实一下?没有谁答话。

领导转过头来对那位提建议的部门负责人说,就你负责了,只有你能办了!

所以,职场上往往出现一个怪象:谁能做永远谁做,谁的材料写的好、就其继续写,谁最讲服从、就安排谁。

于是,干事的天天在干事,不干事的天天不干事。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

慢慢的,有些老黄牛失望了,躺平了,加上本就已经躺平的那些人,躺平就多了。

四: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一个人事做得多、有争议、有实绩,还能够受到提拔重用,给予更多的激励表彰,这是属于正常现象,相信能够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老实人总是吃亏,德才兼备的人得不到使用,而让一些贪官或庸官占据舞台,那就比较麻烦了。

因为一个关键的人,可以左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风气走向。庸者的背后,恐怕也难以找到更多有才之士,至少难有冒头的机会,所以你也发现不了,就会形成谁都平庸的感觉。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