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躺平式干部”:举报之后怎么办?

2022-06-30 22:33:04

碧翰烽/文

据媒体报道,近期,一些地区出台干部干事创业激励机制,选拔“闯将”“干将”,治理“躺平式干部”。

其中,有个地方发布了征集 “躺平式干部”问题线索的公告,发动干部群众进行举报。比如,“工作得过且过,满足于开会了事”,“表态之后无表现,服务群众靠表演”,“平时不言不语,有事一问三不知”,等等。

关于“躺平式干部”,一般来说就是“不作为干部”的代名词,说的是当下一些干部混日子、不干活、不做事。其实,过去在重点惩治乱作为干部的时候,不作为干部就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警惕,所以就有了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甚至可能比乱作为更危险。

当前,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全与发展,都面临着繁重的任务、诸多的挑战,这对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需要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斗志,鼓舞干劲。

可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的热情、斗志显然不够,即使是年轻干部,也似乎早早进入躺平姿态,不愿意做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愿意面对更多艰难困苦的矛盾和问题。

在这个时候,一些地方开始治理躺平式干部,希望用更多激励手段或惩罚措施,以此而激发干部活力。问题在于,能不能有较好的效果?碧翰烽以为,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考虑:

其一,“躺平”的准确含义是什么,怎么来认定?虽然说有地方列出了各种描述,有的也比较形象,但是如何准确界定,还得要客观标准。实际上,将这些形象化的描述与工作业绩相结合,才会更加准确。

只有业绩才是真实可见的内容,才是可以量化评价的指标。

其二,还得深刻分析“躺平”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应该说,任何一个人躺平还是有多种原因的,一方面是个人主观因素,比如有的人就是十分懒惰,个人利益至上,热衷于钻营投机,没有好处利益不干活,这种人就要认真整治。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有的地方或单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因此,在治理躺平现象的时候,还得要更多从制度环境层面进行反思和治理。要真正营造“让老实人不吃亏、让干事创业者不吃亏”的良好环境,的确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三,除了加大对“躺平式”干部的整治力度,关于在于用人与考核制度。用人制度方面,这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把人用对用好,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不用说太多的口号,也不需要过多的发动社会进行举报和监督。

还有一个就是考核制度,奖优罚劣、赏罚分明,这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尤其是体制内的单位,有时候往往做的越多,受到的批评与责难反而更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