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进村入户难:车补还不够油钱

2022-06-20 21:17:02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近日刊文《干部“扎”基层,却疏离百姓家门》报道:当前,一些地方存在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脱离基层现象: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面临着考核任务重、下乡成本高等多重客观困难,分身乏术,难以走到群众身边;另一方面,有的基层干部作风、感情、能力欠缺,主观上与群众存在一定距离。

文章分析,基层干部要走到百姓家中,需要跨过五重“关口”。

一是“精力关”:考核任务重、形式主义多,一些基层干部分身乏术。有的乡镇一年内被考评的目标任务加起来超过30项。

二是“成本关”:油价高、补贴低,缺保障、下村难。一名山区乡镇的干部说,现在普遍“私车公用”,偏远一些的地方,补贴还不够油钱。“一个星期去县城至少两三趟,有时天天跑,有高速还不敢走,过路费太高。除了进城,转几个村就要不少油钱,也得自己贴。”

三是“问责关”:问责一刀切,导致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时习惯往后缩。

四是“能力关”:有干活的权力,没“平事”的能力,无力解决群众诉求。

五是“现实关”: “线上群众工作”在许多地方呈常态化,以电话联络、微信群聊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进村入户。

关于乡村干部联系群众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过去,碧翰烽曾经撰文指出,现在一些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淡了、距离远了,群众工作能力渐渐下降。

具体表现为几种现象:一是村级组织机关化、行政化、公职化倾向愈发明显。过去的不脱产村干部,工作地点长期在一线、在群众那里,如今却变成了坐机关的文牍式干部。

二是形式主义在一些基层干部手里慢慢成了习惯。虽然嘴上发着牢骚,手上也干得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对于文山会海、资料台账、表格材料、挂牌上墙等等,早已经是轻车熟路,有的年轻干部甚至可能乐此不疲,真正让他们下沉一线、群众当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已然是手足无措了。

那么,如此之现象导致的问题会更严重:一方面是干部没有精力去下村入户,另一方面是已经习惯了不下村入户,觉得形式主义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

三是无论是工作的压力,还是动力,大都来源于上级,而不是群众。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尤其是当下的一些检查考核指标或方式,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而给予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并不是很多,真正客观的民意调查考核机制,要么涉及的领域不多,要么不够科学完善。

回到以上“五重关口”的因素来看,的确不无道理。仅拿“成本关”的车辆费用来说,一方面是“私车公用”现象较为普遍,而现在私车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有的时候公私不分。以致于有的地方因为私车公用出现交通事故,从而带来麻烦。所以有的地方就禁止私车公用,但实际上并不现实。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员车补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包括一些干活比较多的临聘人员也是没有车补的。本来车补应该是用来干活的,现在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福利。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不少单位的工作人员忙闲不均,有的经常干活、用车也就更多,车补往往不够用,而有的不怎么干活,结果用车也就少,车补反而得实惠了。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从检查考核方面破题,考核就是“指挥棒”。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应付上级的各项指标任务,尤其是以资料台账、阵地建设等等作为迎检标本,恰恰是忽视了群众的意见、群众的评价。

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有两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至关重要:一方面是要看结果,是不是帮助群众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矛盾、改善了生活,比如脱贫攻坚主要就看吃穿问题是否解决,住房、教育、医疗是不是得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是否到位,这些都是可以实实在在查看现场的,不需要去查阅太多台账表格等。

另一方面是要听民意,群众是不是满意,群众是不是认可?比如中央政法委要求平安建设考评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热点,加大群众意见在考评中的权重,引导各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新要求。(图片来自半月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