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住一个小区,我们缘何对面相见不相识?

(2016-11-18 15:23:59)
分类: 社会观察

同住一个小区,我们缘何对面相见不相识?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但在城市社区里往往例外,相互之间熟悉率太低。

大家同住一个小区,很多时候不知道,也不熟悉。即使是门对门的邻居,也往往搞不清对方是个什么人。

还有遇见也很少打招呼,说说话,纵然天天一起上下电梯,也往往很少说话,即使说,也只不过是礼貌性的打个招呼、给个笑脸,其实也不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是什么人。有时候也很想知道对方的情况,但又不便问的太多,总觉得是人家什么隐私似的。

而在广袤的农村,就不是如此了。一个村子里,甚至邻近的村子,也会比较熟悉。有过问路经历的人就会知道,在农村问个人,还是很容易找到的。而在城市社区里,如果不能记到具体的单元和房号,靠问小区的人,还是很难的,而且也会有防备心理。

农村人之间为何如此熟悉?大抵有以下原因:一是宗族、家族因素,很多居住在一个村子的人,往往是一个宗族、家族。平时来往很多,互相帮助,自然就熟悉多了。

二是农村的地缘观念较为深厚。故土难离,衣锦还乡,很多时候说的还是农村的一种地缘情结。而这在城市是没有的,有了这种地缘情结,人们很容易成为一个团体,互相帮助,当然就互相熟悉了。

三是在农村有一种互帮互助的传统。比如邻里守望,互相照看下安全;比如田园劳作,你帮我、我帮你的情形很多;再比如红白喜事,不仅是村里的人都会去参加,有的还相互帮忙做事,或是借东西等等。这都成了一种人际交往、沟通的平台,使得熟悉的机会多了许多。

而在城市社区的小区,这方面就差多了,不仅没有了宗族、家族、地缘方面的因素,也少了互帮互助的现象,人们更多的是以单位、企业、公司为单元来进行互动的。这是一种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大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往往都是在单位才能获得,所以感情也就自然而然落在单位。

那么,从单位到社区观念的转变,需要重视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从社区小区的建设来说,首先需要做好小区的公共服务项目。比如幼儿园、学校、文化体育场所、图书馆、娱乐室,让小区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活动平台。

其次要建立小区互帮互助的工作内容。比如小区安全防范、防火防盗等,就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而不能只是物业一方面的事,要让小区居民有参与感。

最后需要培育一批与小区有关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与服务平台,扶持志愿者组织,以增加小区居民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