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有一群常德人“痴了疯了”要做啥?
(2016-04-16 21:45:58)分类: 文化视点 |
碧翰烽:有一群常德人“痴了疯了”要做啥?
有这样一群常德人,“痴了”、“疯了”?
一年时间,从7人,到200多人,到250多期文艺作品,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文艺还在不断延伸。
他们当中有教师,有农民,有公务员,有医生,有商贩,有在校大学生,但是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都来自一个城市——常德,他们都源于一个梦想——文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走向》,一个充满文艺范儿的名字,一个胸藏博大理想的名字,他们正是要决定着一个时代的走向,种下文化,传播文化,以自己的梦想,以自身的热情,以文化的自觉,以文化的精神。
听他们的故事,有时候觉得不可思议,所以觉得他们是不是太痴太疯了。在今天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说谈文学,可能被人称之为“不合时宜”,也可能是一个倍觉“奢侈”的东西。还有人会谈文学吗?
现如今,又有多少火热的新媒体是在干文学的事,他们紧跟这个时代的商业脉博,营销手法五花八门,一篇篇的博人眼球,一次次的吃喝玩乐,点击率上来了,阅读量起来了,看完、阅完,又留下了多少思考,又留下了多少份量。
碧翰烽(微信号:bihanfeng-1)也不能脱俗,曾经和《走向》微信号团队探讨过如何走向?也曾提出过如此纯文学的内容能不能走下去。他们始终坚持一条,坚守文艺的走向。但是《走向》真的就走下去了,而且走的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有凝聚力。
让人感慨的是,这一切的缘起,却是因为一个农民的文学梦。这位农民名叫张先祥,他曾和一些文艺青年办过文学内部刊物《走向》;也曾远赴深圳打工,为某房地产企业做企业品牌、文化的宣传,兼任内刊主编。2014年,张先祥回到家乡,重拾起当年的文学梦。
更让碧翰烽(微信号:bihanfeng-1)钦佩的是,他们不仅仅在创作文学,更是在关注着这个社会。以每个人的力量到一个群体的力量,为社会奉献出爱心。捐赠图书上千册;组建“维新助学小分队”,为10名贫困学生捐助学费5000元;为因烧伤致残的小朋友陈喻明捐款3000元;为一重病老师捐款4000元……
显然,文艺并不是关在房间里孤芳自赏,而是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播洒爱的种子,播洒文艺的精神。
碧翰烽(微信号:bihanfeng-1)一直在想,在今天这个相当浮躁的社会里,到哪里寻找才能一份宁静、一份干净,我们身边已经充斥了太多的权力、太多的金钱、太多的名与利、太多的虚无、太多的娱乐至死。即使是在做“文”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真正沉静下来的时候,是不是真该如《走向》一样,也该思考我们的走向是什么。
“常德德山山有德”,也许这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