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10名正副局长“无油水”请辞当科员该不该鼓励?
(2016-04-13 07:31:53)分类: 社会观察 |
碧翰烽:10名正副局长“无油水”请辞当科员该不该鼓励?
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县调研了解到,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非常规的干部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
在湘桂交界处的某县,原县招商局局长是一位70后的年轻干部,本是大家眼中的“政治明星”。2014年,这位局长主动申请到县卫计委任主任科员。“工作20多年,我头第一次碰到有人干到局长又不想干了。”当地一位干部说,“虽然只是正科级干部,但是对基层干部来说,许多人一辈子也坐不到这个位置。”(央广网2016-04-12)
其实,关于这种现象,碧翰烽(微信号:bihanfeng-1)一点不觉得奇怪,也曾看到过有局长不当了的直接辞职,还有就是不当正职而改当副职。只是一下子有如此之多的正副局长齐齐提出改任,还是有些诧异。
之所以不想当官,尤其是连“一把手”也不想当了。一是原有的指挥下属的方法不灵了;二是“一把手”的责任更大了;三是“一把手”受到的监督更多了;四是到了一定年龄,找个清闲的位子,最好去做自己的事。这样一些原因,正是说明了现有的形势,“油水”不好捞了,即使有的还在捞,也会冒有风险,不会想原来那些明目张胆的。
有意思的是,此前不久有报道指出,一些地方基层为了给年轻干部腾位子,通过增加补充待遇的方式,让一批领导干部“提前离岗”或“提前退休”,从而引发热议。和前述“实改虚”有些不一样的是,这批“早退”的干部更多的可能存在着做工作因素、拿钱买“早退”因素。
那么,在碧翰烽(微信号:bihanfeng-1)看来,关于“实改虚”的现象,还得回答几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该不该鼓励这种行为。
从两个方面来看,这种现象是可以鼓励的。一是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关于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最难解决的还是能下的问题,如今有领导自愿提出能下,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二是有利于清除庸官。从这些提出“实改虚”的领导干部心态来看,至少是属于庸官的,为官不为的,因为起码是缺乏担当精神,不愿意干事的,不能干事的。至于是不是贪官,还得要调查。
当然,在鼓励这种现象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追问:第一,这些官员有没有问题,该不该审计,该不该调查。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不当官了,是不是已经捞足了“油水”,在现有的状态下,再捞的话会出问题,所以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据报道,在西部某县,去年相继有10位局长和副局长向县领导提出由实职改任虚职,在当地干部队伍中造成较大影响。“这其中包括司法局长、安监局长、畜牧局长,大家都是口头提的,没有正式的书面申请,可能也有试探的意味。”当地一位正科级干部说,最后县委书记发话,谁改任就审计谁,事情遂不了了之。
为什么县委书记一句“谁改任就审计谁”,就可以不了了之?这些领导是心虚没底气,还是照顾组织的面子。
第二,当官究竟为了什么?无论是“实改虚”,还是“提前退休”或“提前离岗”的,都让人们看到,这些官员当官究竟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为了理想信仰、为了人民的利益。这的确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也是当前反腐、改革、法治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关于“实改虚”之后的吃空饷问题。怎么防范?怎么解决?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在于,无论是“实改虚”的领导,还是“提前离岗”的领导,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正常的上班的,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以自己的事为主,单位的工作可能就是混日子,甚至没有很具体的工作,单位上对此也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也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有的领导干部可能觉得现有的环境难以干事,有些失落。虽说是反腐让一些干部行为有所收敛了,但在不少干部的骨子里,还是对于腐败的利益有所依恋,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基层较为普遍,没有利益就不做事,或者是出工不出力。另外,在这些领导干部看来,有些上级的做法和思维并没有改变,还可能是以往的,送礼的还在送礼,请客的还在请客,搞形式主义的还在搞,搞政绩工程的也在搞,有的只不过要改变些方式,这种环境,让一些想做事的领导干部也会产生退缩心理。
碧翰烽(微信号:bihanfeng-1)认为,对于主动要求请辞的官员,应该大力推行,有多少就推行多少,不用任何顾忌。而且还要通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精心打造一个干净、担当的官场环境,让那些贪者、庸者没机会,让能者充分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