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为何省委巡视组没发现陈川平的问题?
(2015-05-11 08:28:29)
标签:
巡视组陈川平省委一把手问题 |
分类: 反腐倡廉 |
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10日刊发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扛起主体责任 握紧巡视利剑》一文指出:2014年,中央纪委对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进行严肃查处,9月,党中央对省委常委班子作出重大调整。新的省委常委班子坚决落实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指示要求,不断强化“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坚决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大力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使巡视成为山西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剑”。
文章提到,山西发生严重腐败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巡视的作用没有发挥,一些刚被巡视过的地区或单位,就出现了腐败案件,有的巡视报告对有些领导干部作出了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评价。比如对原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省委巡视组作出了“时刻以一名党的高级干部标准要求自己,严于律己”的评价,使得巡视工作的权威受到极大影响,信用受到极大损害。
对此,新的省委常委班子对山西巡视工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问题导向意识不强,没有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主要任务。二是监督重点不突出,没有盯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反映省管干部问题线索的比例仅为6.6%,在职的只占5.3%。三是成果运用不充分。四是震慑力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巡视线索查办和移交司法机关的中管干部案件,占同类案件总数的50%以上,而山西仅占5.5%。五是工作滞后于形势任务要求,新的方式方法不会用、不敢用,巡视组长仍是“铁帽子”,抽查个人事项等新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
关于对陈川平的错误评价,相信还会有巡视组犯类似的错误,只要是面对巡视地区或单位的“一把手”,尤其是地方的巡视组。
新的山西省委已经有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那么,就拿陈川平这个个案来说,为什么巡视组会作出错误的评价?这里面又是什么原因?是陈川平隐藏得太深,或是一手遮天,根本就没有干部群众反映陈的问题,以致于巡视组没有任何发现?还是巡视组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或是还可能发现了大量线索问题,而只是没有寻根究底或较真,觉得还是给“一把手”一个面子,尤其还是省级领导的“一把手”。
这里也想通过“三不”来简单解析一下:一是不是“不敢”。是不是省委巡视组根本就不敢去查陈川平的问题,毕竟对于省委巡视组来说,这位陈川平还是省委常委,是领导。二是不是“不能”。也就是说,面对一个权倾一方、大权在握的“一把手”,也许省委巡视组根本就不能发现其问题。这里面的“不能”可能就涉及到方式方法的问题,比如如何运用抽查个人事项,比如如何下沉一级,比如如何调动一切力量发现线索,在这些方面的手段有没有成熟和完善。三是不是“不想”。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有没有可能,就是说,有些巡视组在巡视时,是不是可能存在着对“一把手”的轻纵心理,很少认真去想过,是不是针对其去查问题,觉得像“一把手”的问题,应该交给更高级别的领导或巡视组去干,自己还是绕着走吧。
现如今,在中央巡视组加紧工作的时候,不少省份都相继派出了地方巡视组,也都在地方开展巡视。能不能发现大量的“苍蝇”甚至于“老虎”,真正打出中央巡视组已有的“权威”与“震慑”;会不会再度出现错误评价陈川平的类似现象,还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