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万钢为何主动披露正审查的科技厅长贪腐案?
(2013-10-12 08:40:25)
标签:
娱乐 |
分类: 反腐倡廉 |
万钢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查两起有关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环境领域专家,另一起是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
按照一般的常规,象这样的贪污腐败案件,都是由纪委相关部门披露的。可这一次却由上级主管部门主动披露,而且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全社会公布,如此主动亮“丑”,实属难得。
首先,说明科技腐败已经相当严峻,既考验着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着科研人员的形象,以及人们对于科学的追求精神。一般在人们的心目中,科研是神圣的,科学家是相当受尊重的,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科研事业,似乎从来就不会与钱字挂上钩的。曾经就有过感叹,“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科研人员的艰苦,但也说出了他们的品格与高洁。
然而自从科技投入越来越大,经费与日俱增的时候,一心献身于科研的人士,也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成为贪腐大军的一员。
仅仅今年7月,司法部门就审理了两起备受关注的案件: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被控贪污千万科研经费;中科院候选院士段振豪贪污130万科研经费,还被妻子举报包养情妇。
而此前不久铁道部贪官张曙光还在法庭上自曝曾花巨资,想要当院士未果。至今此条信息未得证实,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科研腐败的不断渗入,已经足见严峻。
其次,主动披露是一种警醒,是一种敲打,更是一种忧患意识和整改的决心。腐败到了一定程度,仅仅是警醒、敲打,恐怕还不会起到足够的作用,但是通过主管部门提前、主动的警醒、敲打,却足见自身的忧患意识,以及加以整改的决心。
这次主动披露的特点还在于,不是在内部会议上主动披露,而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披露,是一种对于内部系统的很好教育和警示。一方面说明了治理科技腐败的决心,再一方面也说明了治理科技腐败的信心。
因此,最后来看这个举动,说明了在未来防范科技腐败方面,将会有十分明确的举措。在对科技腐败原因的分析上,万钢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坐在一条船上,必须共同摇桨”。破题关键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
这其实已经是在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比如万钢已经提到了破题的关键,即未来将会加大“公开”和“监督”力度,尤其是向社会予以公开,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也是通过主动披露贪腐来警示该做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感。
公开与监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日广州民意调查显示,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评价在降低,这很能说明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年年在抓,可是触及到实质的、核心的东西,总是推进缓慢,不由得不引起群众的怨言,而正是这种缓慢,恰恰助长了腐败的滋生与蔓延。
因此,未来在科研领域会有多大的动作,是值得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