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异地高考改革的根本在于消除地域招生歧视!
(2012-09-07 14:34:20)
标签:
教育宋体高考改革湖南经视以致于 |
分类: 百姓关注 |
9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有准入条件。家长须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且是常住人口;学生本人要在该地上学;当地城市需要这个行业群体。北京称,正在研究具体方案。(新京报2012-09-07)
异地高考改革消息一经传出,随即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关注。在当前独生子女的政策背景下,人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不顾一切,什么牺牲都可以做出。面对高考,我们的家长当然是最为关注的。
不论高考有多少弊端和问题,甚至如湖南经视“钟山说事”那般质问高考的天问,一个不能否定的现实就是,当前在中国,高考还应该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特别对于平民子弟而言,这起码是一个可以上升的空间,尽管特权横行,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有许多平民子弟因此而改变命运。
推出异地高考改革的方案,动力在于上亿为城市而努力工作的外来工们,他们辛辛苦苦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流血流汗,付尽了多少智慧,有多少工资、有没有房子,恐怕不是最最重要的,最想要解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一起在一起生活的状态下读书,能不能在自己劳作的城市里考考大学。
我们国家欠给百姓的帐实在太多了,农民工双双在外打工,孩子只能留在家乡的农村孤苦伶仃的读书,父母不在身边。而买房、读书、就业、医疗等等百姓的民生问题,还有多少的欠帐需要解决。
教育在一些地方逐渐解决问题,可是当要高考了,却不能在当地考试,必须回到家乡。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各个省份都是自主考试的,考试的标准与老师的教法都会存在差别,如果回去考试,可能就会大大的不适应,以致于遭到更大的失败。
可是,现如今的高考招生政策却存在极大的地域歧视政策,比如在北京的学生,与在安徽的学生相比,他们能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就有很大的区别。还有湖南的学生,与贵州的地方相比,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湖南考生的成绩在湖南可能连二本也上不了,却可能在贵州能够上北大、清华等等。
之所以如此,在于招生的比例有很大的区别,给予的名额有很大的区别。曾经有北大、清华的领导说,北京的生源与其它地方相比,本身就存在差别,所以当然在名额上有所倾斜。
这样的观点自然会给招生歧视以佐证,但却更加诱发了这个社会的不平等,以致于高考移民屡见不鲜。
那么异地高考出现之后,最为担心的恐怕就是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来说,更多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空间。恰恰是,设置的条件越多,越能给这些人以机会。
其实,最为简单而重要的条件只需要一个,那就是孩子在哪里读书,只要是在那里读满高中三年,就都有资格参加异地高考。对于能不能在那里读书,再去设置另外的条件,不要与高考挂起钩来。
而一些人担心的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可能导致高考移民与当地学生的差别,是不用担心的,这个可以在政策上予以考虑,同时不要给某个地方以极其特殊的政策,做到全国一样,确定相同的比例,就不会引发高考移民了。
总之一条,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人为设置过多的条件,条件越多,潜规则就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