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志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活动

(2009-02-10 12:35:33)
标签:

杂谈

志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活动

   在国际关系学院,我主持了志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活动。“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文化”都是舶来品。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下,理解都很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对“志愿精神”、“志愿者文化”的体认上达成共识:“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总是其核心内涵。也正是这些核心观念,成就了“志愿者文化”对于全人类的意义。

 

 

志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活动

  与志愿者畅谈志愿服务的感受和志愿者精神。奥运村残奥村运行团队办公室副主任林苏梅、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颁奖仪式处长王宁和可爱的志愿者们参加了对话。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志愿者文化”除了其本身的文化承载外,还成了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软实力”。如同正在崛起中的我们逐步感受到的,一个国家能否被世界认同,其文化价值能否获得其他文明、国家、民族的认同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生命个体最根本的思考与关怀。志愿者精神就是这种文化价值的表达。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一直向非洲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派遣国际志愿者,就体现了我们国家正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志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活动

  联想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鹏、搜狐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卢志明、CISCO人力资源项目经理刘树颦也来到现场给所有的志愿者们分享志愿精神在未来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性。很多人心中会有疑问,中国历史上不乏慈善公益的传统。自古以来,“兼相爱”、“爱无差”、助人为乐、推己及人等一系列孕育着“志愿服务”的理念一直为世人所倡导。新中国成立以后,“学雷锋、做好事”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也深入人心。中国怎么会没有“志愿者文化”? 为何中国欠缺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文化”?我想,这与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公民社会发育还不够成熟有很大关系。就国际惯例来看,志愿者活动一般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组织不发展,也就很难产生更多的志愿者。从这一点上看,志愿服务与我们过往长期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之类的活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此外,一个社会的慈善与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往往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相关。一般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比较发达的时候,相应地,公民社会中的志愿社团活动内容、方式、频次都会随之丰富、提高。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让真正的“志愿者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我们需要增强国人的公民意识。希望中国兴旺,志愿精神流淌在每个人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