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中的“夏日”
(2009-04-26 16:43:13)
标签:
莎士比亚诗歌翻译文化 |
分类: 英语文学 |
翻译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桥梁。英国文化在历史上受到多种动态因素的影响,除了两“希”文明影响之外,还渗透着北欧文化。优秀的译者在翻译异域作品时需要动态地把握文化的历史脉搏,详细地考证文化的发展,并标识给目标读者,以便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美感。
1. 英国文化中的Summer
英国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动过程中,因此对一些早期文学作品的文化概念需要考证其形成过程,现以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为例:
(1)Sonnet 18 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ie,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e from faire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vntrim'd:
But thy eternal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e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as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孙梁译)
十四行诗中第一行“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与第三行的“五月花蕊”形成照应,从字面理解5月为夏季。对此,中国读者感到诧异。首先,为何不将赞颂的对方比作“春日”?这样似乎更合乎情理;其次,英国和中国都处于北半球,在历法上,北半球的夏季应该从格里历的6月21日夏至日(summer solstice)开始,为何将5月定义为夏日?英国学者Edward Dowden最早注意到此问题,他认为:5月是夏季的月份;我们必须记住5月在莎士比亚时期延伸到我们6月中旬的数月(Dowden,1881:206)。这一观点被《新集注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Rollins,1944:Vol.1-50)采用后曾广为传抄。梁实秋先生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扩展:葛来高利历法施行以前之五月,实际延展到现在之六月中旬数日,属于夏季(梁实秋,1995:1043)。
格里历(梁先生所谓葛来高利历)在英国施行的时间为1751年,此前人们普遍使用儒略历。儒略历由恺撒(100-44BC)于公元前46年制订并公布,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儒略历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而格里历为365.2425日,更接近回归年长365.2422日(辞海,1999:541);儒略历将3月21日定为春分日,到了16世纪春分日变成了3月11日,照此计算,莎士比亚的5月应该提前,而不会推后到所谓的6月夏季。对于该十四行诗中summer的理解,辜正坤教授则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他认为:英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北,其夏季在较大程度上相当于我国的春季,是英国最明媚妍好的季节(辜正坤,2003:229)。辜教授的论点非常宝贵,遗憾的是该论断缺乏深入的考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英国季节文化的融合谈起。
2.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
欧洲四季的划分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起初,荷马与赫西俄德(公元前8世纪)都将一年分为三季:春季、夏季和冬季;后又将原本属于“夏末果熟季节”单独分裂出来,形成了第三季的“秋季”,这样共形成四季(罗念生,2004:1012以及Liddell & Scott,1927:802)。古罗马文化传承了古希腊的四季变化。哲学家波伊提乌(480-524)在其拉丁文著作《哲学的慰籍》中有这样一首诗歌:
(2) ……
春天让万物变得温暖
繁花的季节吐露着芬芳。
炎热的夏季吸干了谷物,
沉甸甸的水果是又一个秋季,
纷纷细雨将湿润冬日。
季节的更替孕育着生命,
催生着地球上的生命。1 (笔者自译)
随着基督教文化的西进,四季分类概念被英国宗教界与知识界所接受,如神学家比德(672-735)把古希腊思想中的四元素与气候的四季变迁对应起来,说:土干燥而阴冷;水潮湿而阴冷;气湿润而炎热;火炎热而干燥;它们分别对应着秋天、冬天、春天和夏天2。然而,由于早期知识传播局限于精英阶层,四季概念也仅仅在这一部分人群中通行,英国普通民众仍沿用北欧文化的传统。
3. 北欧文化的影响
北欧文化中,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北欧文化的夏季包含了原古希腊文化春、夏两季;冬季则包含秋、冬两季。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的现存手稿属于10-11世纪,讲述了叶阿特部落英雄贝奥武甫帮助丹麦王室铲除怪物格兰德以及女妖的故事,地点为瑞典南部地区。该诗153行的单词“missēre”(Mitchell,
1998:53)非常能说明问题。该词源于古冰岛语misseri。
按照《古冰岛语—英语词典》的解释:misseri对于一年来说等于一天中的白日一样。3该词条第二个意思为:of a period of
six months,
half-year。这说明北欧人有将一年分为两季的思想。在词源上,英语中的“summer”起源于古冰岛语sumar一词。《古冰岛语—英语词典》在该词条中说: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和现代的冰岛人一样,将一年划分为两部分:夏季与冬季。夏季在旧历中始于4月16日的下个周二,大约是格里历的26日。斯堪的纳维亚和古冰岛的夏季在历法中是一个固定的名称,包括184天,也就是6个30天的月份另加4天4。一年两季的北欧文化传入英国后又与古罗马的历法融合起来。英语中的5月(May)起源于古罗马的女神Maia
Majesta,被认为是司繁殖的春天之神,在5月1日庆祝(Jobes,1962:1046)。然而就是这位春天女神却往往出现在英国传统文学的“summer”中。
14世纪的梦幻体诗歌《农夫皮尔斯》就有:
(3)初夏风和日丽,阳光正和煦,/我套上绵羊般蓬松的毛毡衣,/装束
成一位云游四海的修士,/出门去浪迹天涯,探访奇闻。/五月的一天早
晨,我似乎中了魔,/于莫尔文山上遇见一桩怪事。5
15世纪末的《亚瑟王之死》温切斯特手稿中也有一段典型的描写:
(4) 五月里,每个人的心都在萌动,因为这个季节看上去是那么快乐
而写意,男男女女为这鲜花盛放的夏季而欢欣雀跃。因为冬天的狂风让
他们畏缩在火炉边。6
从上文可以推断,“冬天的狂风”过后就是“夏季”,没有“春季”的过度。而另一篇15世纪的手稿《罗宾汉与修道士》有如此描述:
(5)夏季中,所有的茎叶闪着光辉,/绿叶硕大而狭长,/美丽的森林中充
满了欢乐,/去听听鸟儿的鸣唱,/去看看鹿儿踱向山谷,/离开高高的山峦,
/将自己躲在树叶下,/藏在绿荫里,/刚好是圣灵降临节,/这是初夏五月的
早晨,/艳阳高照,/快乐的鸟儿在歌唱。7
诗中所谓的圣灵降临节为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Pearsall,1998:2107)。由于复活节是春分后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因此圣灵降临节后的49天也应属于春季,而在《罗宾汉与修道士》一文中表达成“夏季(somer)”。
在翻译波伊提乌的《哲学的慰籍》时,为了区别拉丁语春季(vēr)和夏季(aestās),中世纪英国文学巨匠乔叟(1343?-1400)使用了笨拙的表达方式,分别处理成“第一个温暖的夏季(first
somer sesoun)”和“炎热的夏季(hote somer )”,本文所引的第二个例句译文为:
(6)By thise same causes the floury yer yeldeth swote smelles in
the first somer sesoun warmynge;
and the hote somer dryeth the cornes;and autumpne comith ayein hevy of apples;and the fletyng
reyn bydeweth the winter.This atempraunce norysscheth and bryngeth forth alle thinges that
brethith lif in this world; (Benson,1987:455)
4. 环境与气候佐证
从早期文学作品描绘的气候、鸟类活动特征中可以看出,英语中的“summer”(中世纪拼写为somer)一词在17世纪之前一直具有格里历中春季的特征,应该包含了格里历的春季。英语中有一个关于“西风”的词,人们称之为Zephyrus(也可拼写成zephyr),该词与春天有着密切关系。《艺术中的主题与象征词典》认为:希腊神话中,花女神叫Chloris,她嫁给了象征春天的西风神Zephyr,孕育出百花(Hall,1979:125)。如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开篇部分描绘了一派春天的气象:
(7)四月带着久违的甘霖/浸润三月干枯的根须/雨露滋润着每一条根茎/
催生下的鲜花怒放而开/西风和煦,芳香四溢/原野与森林绽放着生机/嫩
枝吐露新芽,青春的太阳/已转过半个白羊宫/小鸟放开自己的歌喉/哪怕
是黑夜中睡眠也睁着眼睛……8
诗歌中,太阳已经转过半个白羊宫,日期大约是刚过4月11日(Skeat,1900: vol.5-3
),此时的“西风(Zephirus)”带来的生机代表了春天的气息,应属于春风。这一春天的西风常与英语的“summer”一起出现。15世纪初,用英国北方方言写成的《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有如下描写:
(8)夏季带着轻柔的和风/这西风时而与花草和种子私语/令万物疯长,
盖满了大地/沉甸甸的露珠从叶片滴落/渴求着娇艳的阳光/但收获时节匆
匆而过,花木都挺直了腰杆/急着在冬天到来之前丰满成熟起来……9
非常明显,从诗歌所描绘的气候特点就可以看出,《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中的“夏季(somer)”实际就是春季。
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英国文化中的“布谷鸟”被誉为报春鸟。《牛津英语大词典》解释说:这是一种迁徙鸟类,大约在4月到达英国诸岛,因此被人们作为“春天的使者”而受到欢迎。10
就是这种“春天的使者”同样常与“summer”相伴出现。抄写于公元10世纪的古英语作品《航海者》有:
(9)同时,布谷鸟用忧郁的嗓音催促他,这夏日的使者鸣唱着,宣泄
着心中的悲伤。11
原本是“春天的使者”追溯到中世纪文学成了“sumeres weard(夏季使者)”。
在英国传统文化中,“春”的时段概念并不突出。由于地处岛屿,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变化不如大陆性气候明显。在一些宗教作品中,人们往往把从圣灰星期三到复活节之间的“四旬斋时期”临时用作“春”,因为这段时期的白昼相对较长,利于耕种,如创作于1300年前后的一首诗歌唱道:
(10)Lenten ys come wiþ love to toune,
Wiþ blosmen ant wiþ briddes roune,
Þat al þis blisse bryngeþ.
Dayese3es in þis dales, notes suete of nyhtegales. ……
(春来到了人们的家园,/带着鲜花带着鸟儿的歌声,/所有的欢乐催开了,
山谷中的雏菊,还有那夜莺甜美的歌声。)
(Treharne, 2004:451)
原文中的lenten可以理解为“春”;与之相对应,人们用“收获季节”来表示秋季,如上文提及的《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中heruest(或herrfessttid)可以翻译成秋季。
5. 莎士比亚时代的季节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传统思想中抬头,与北欧传统交汇起来。正如S. K.Heninger在其作品The Cosmographical Glass序言中所述,“文艺复兴是一个多样性的时期,世间充斥着新与旧;优雅与古怪;尊崇与亵渎;简约与复杂;……人类学术史上再没有哪个时期比得上它,如此忙于不断繁殖创新,不停地蜕变”(Heninger,2005:XV)。然而,北欧文化中夏、冬两个季节概念在英国社会影响依然深远。16世纪,夏季包含春季的例子比比皆是,翻阅一下《1500年之前的谚语、句型词典》(Whiting,1968:569)就可以看出端倪;民间谚语就有“一燕不成夏”之说,而这里的“夏”实为春季。16世纪起,四季概念逐渐渗透进普通大众的思想,但人们仍习惯用summer同时表达春季与夏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的“狂风”、“有时过于灼热”、“金色脸容蒙上阴翳”等应该都属于不稳定的春季气候特征。另一方面,五月是司繁殖的春女神的节日,这是一个恋爱与结婚的季节,如马洛(1564-1593)的《多情牧童致爱人》所述,这一点也与莎翁诗歌的主题相关。此外,拉丁语中summum bonum(最美好的)一说,也间接地影响了将summer看作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拉丁语的summum(the best)与summer虽然在外行上相似,却是相互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12
盎格鲁-撒克逊语原本缺乏单独的“春季”词汇,英语中的spring作为“春天”之意最早出现在1547年。依据《牛津英语大词典》解释,该词之前的意义仅为time of rising or beginning(Onions,1996:857),估计指天气转暖后草木发芽的时间,与拉丁语的vēr(春季)之意基本吻合。在spring模糊地表示“春季”意义的6年前,另一个单词prime从法语中进入英语,也大致表示春天之意。莎士比亚的复杂性在于他交替地使用这三个词表示春天。在莎士比亚所有154首十四行诗中summer被使用过20次,占据主要地位;spring被使用过6次,而prime仅为4次。
一年两季的思想一直到18世纪仍然在一些缺乏教育背景的作家中流行,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中有:我现在发现,一年的季节在这里并不像欧洲那样分为夏季和冬季,而是分成雨季旱季……13
国际中世纪文化泰斗Jacques Le Goff在《中世纪的文明》一书中专门论述说:事实上,中世纪的西方只认两个季节:冬季和夏季。当春季这个词出现时,只出现在考究的拉丁文诗歌中,也就是那些放纵派游吟书生的诗歌中,……不管如何,夏季在口语文学中属于复生的季节,而在拉丁语诗歌中则成了春季(Le Goff,1988:179)。
6.国外翻译的处理方式
对于一些早期文化的作品,属于北欧文化或英国民间传统的,西方学者往往将summer还原成现代英语的“春季”。创作于1240年前后的一首无题抒情诗第一节唱道:
(11)Svmer is I-cumen in!
Lhude sing cuccu!
Groweth sed and bloweth med,
And springeth the wude nu!
Sing, cucu,nu…
(春天到了,/布谷,大声地唱吧!/种子在发芽,花草在盛放/树林吐着芽/唱吧,布谷)
编者(Hirsh,2005:35)在注解中认为svmer=spring。而戴维斯在《中世纪英国抒情诗》一书中直接翻译成Spring has come----sing loud!cukoo.(Davies,1964:52)。针对如此直白而明确的做法,中世纪专家格林椎做了深入解释:春季直到16世纪才被引入,表示春分点到夏至点之间的时间,而夏季(somer)通常包含了春天的意义,有时也表示从二月到秋分点的整个时段(Greentree, 2001:130)。
正因为英国民间文化中一年只有两季的思想,传统语言的谚语中才出现了“与夏日一般美妙(as good as one shall see in a summer’s day)”这样的熟语。也正是莎士比亚了解英国民间传统,以这一熟语为蓝本,创作了“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这样的句子。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这首十四行诗的summer完全可以翻译成“春季”,或者保留“夏季”同时做出注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