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他盖茨比尔
(2013-09-30 10:09:32)
标签:
南方人物周刊盖茨比文化 |
墨未白
说来惭愧,最早知道菲茨杰拉德,是因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小说中男主角渡边喜欢反复阅读喜欢的书。在一次又一次阅读之后,他把至高无上的地位留给了一部小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他的朋友永泽宣称:死去不足30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值得读的,因为尚未经过时间的洗礼。渡边问他,“可菲茨杰拉德才死了28年啊!”(菲氏1940年辞世,两人1968年相识)永泽回答,“那有什么,才差两年。像菲茨杰拉德那样的杰出作家可以网开一面嘛!”
也许是因为暗合了以冷僻阅读自绝于“庸众”的心理,这个片段当年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何况1998年兰登书屋“现代文库”编委会评选20世纪百部英文小说,此书还名列第二(不知要有多少作家不服气),仅次于《尤利西斯》。找来匆匆翻一遍,却读不出所以然。不就是穷小子爱上了富家女,最后死得很惨的故事吗,美国人品味不怎么样啊!还有,贩私酒真有那么容易赚钱吗?
10年后重读一遍,还是不喜欢,却对菲茨杰拉德塑造人物的功力,多了几分敬意。然而这份敬意完全没法移交给巴兹·鲁赫曼。不知道原著党们怎么想,在我看来,这电影是原著的黛西版,浮华不实,完全没抓住灵魂。导演看似尊重原著,许多台词包括叙述者的独白,几乎一字一句照搬,却只落得尽失韵味。就像某人向你推介中意的小说,却说不清它好在哪里,只好一段一段念给你听,问题是他嗓子很不怎么样。
导演对于原著的改动也多半不成功。车祸那一场是情节枢纽,小说中威尔逊太太冲出门去,起先我们只知道她两手乱舞,连声叫喊,被一辆忽然出现的汽车撞倒。经由盖茨比之口才知道当时她“拿我们当作她认识的人”,想要拦住车子,开车的是黛西。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可以推想出来,威尔逊太太以为开车的是她情夫、黛西的丈夫汤姆。盖茨比并不知道这层关系,黛西却很清楚。汤姆如果知道开车的是黛西,“可能疑心这事情并非出于偶然”,而电影中威尔逊太太冲出去时已经在喊“汤姆、汤姆”,悬念全无,黛西是否故意制造车祸也没有暗示。这类败笔电影中反复出现。
黛西至今仍在我最讨厌的小说人物之列,对盖茨比我也喜欢不起来,他的爱纯粹、执着,但我无法认同他的盲目。就像尼克说的,黛西远不如盖茨比的梦想,是他以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对幻觉的制造。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小说、电影都以这句话结尾。它镌刻在菲茨杰拉德和他妻子泽尔达的墓碑前,据说,也镌刻在了不起的比尔·盖茨华盛顿州豪宅图书室的天花板上。我不免为菲茨杰拉德惋惜,他没法预测未来,要是取名《了不起的盖茨比尔》多好,毕竟他写的是一个与时代英雄们格格不入的人物。
■《挪威的森林》
(ノルウェイの森,2010,日本版133分钟/ 中国版95分钟)
一报还一报。很遗憾看的是大陆版。故事情节就不多说了,读过小说的都知道,没读过小说的不妨先读小说。改编成功与否见仁见智,听到的评价似乎以负面的居多。不过对我来说,看这类电影就是激活一下某种情境,有些东西我可以自己补齐。感觉色调、情绪大致是对的。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2010,103分钟)
改编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石黑与拉什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一雄这个名字跟身份很匹配。女主角由凯瑞·穆里根饰演,也是西字辈的——凯西。她是个克隆人,从小在寄宿学校接受培训,使命是成为人类的器官捐献者。同伴们相继离世,凯西沉思着他们与普通人的不同命运,“我不确定我们的生命和所救之人是否有那么不同。我们都会终结。也许,他们和我们都不会明白自己经历了什么,或觉得自己活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