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扎保

标签:
南方人物周刊藏医文化 |
图、文/吴芳
当南方高温还在肆虐的时候,位于海拔3650米的青海湖边的天峻县阳康乡却是一片清凉。早晨的阳康异常安静,镇旁的雪山融水汩汩流向青海湖,伴着微风送来丝丝凉意。7点整,藏医扎保准时等在卫生院的门口,几个纸箱里放满了大大小小写着藏文的瓶瓶罐罐,昨夜10点半回卫生院后,扎保和同事耿红卫就开始准备今天出诊需要的药和设备。按照约定,扎保今天早晨要到十几公里外的格日老人帐篷巡诊,然后还要去其他几个帐篷看看。
阳康乡是天峻县一个典型的牧业乡镇。面积3000平方公里,却只有1078人,97%以上都是藏人。时值夏季,牧民们大多前往夏季牧场,不仅距离远,而且分散,几公里看不到一个牧民,因此每次外出都要耗费很长时间。
45岁的扎保是苏里乡人,14岁开始跟着叔叔学习藏医,后来到西宁的藏医学院进修,最初在苏里乡工作,十几年前被调至阳康乡。由于牧民住地分散,尽管卫生院有五六个人,但依然感觉特别紧张,特别是接到牧民电话需要出诊的时候。扎保现在的家在县城,自己独自一人留在阳康,宿舍就在卫生院的背后,这样工作起来也很方便。
以往,扎保出诊大多是骑马,现在条件有了改善,卫生院配备了面包车,面包车不能到达的,则骑摩托车。“摩托车已经成了这里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放牧也依靠它,有的牧民家都有了轿车。”扎保说。和扎保搭档出诊的是同事耿红卫。
出了镇区,就是沙土路,面包车摇摇晃晃,行进十分缓慢。由于长期在沙土路和草地上行驶,面包车车况很差,因此每次出诊,扎保都十分担心车子半途抛锚,当然最担心的是不能及时抵达给牧民看病。格日老人的帐篷在当地的一个大山脚下,除了十几公里的砂石路还要穿过一条溪流。
半小时后,扎保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车子在距离格日家几百米处,突然陷入溪流中,进退两难。扎保和耿红卫立即跳入水中推车,尽管是夏季,但冰山上融化的水,依然在零度以下。俩人折腾了十几分钟,最终放弃车辆,步行去帐篷。“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待会叫几个牧民来帮忙拉一拉车子。”扎保说,他们出诊曾经因为回去晚,几次在草原上迷失方向,最后被牧民发现,用摩托车引导,才找到回去的路。
见到扎保到来,格日和老伴早早地迎到帐篷外,孩子们则帮助扎保搬运药物。格日患的是风湿性关节痛和高血压。因为常年在帐篷里席地而睡,加上高原气温低,氧气稀薄,风湿性关节痛和高血压是高原上最常见的病。此次前来,扎保不仅要给老人扎针灸,还要进行艾熏。
扎保说,藏医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708-833年)集合古代藏医,吸收四方医学的精华,曾编著了《四部医典》。“其实藏医和中医有很多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比如中医的望、闻、问、切,藏医都有。还有灸疗、拔罐等。”扎保一边说一边开始给格日检查。“藏医也分内治和外治,内治是服药,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外治就是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
检查、治疗和配药,扎保极认真,在格日家呆了一个多小时,仅仅收了一点药费。为感谢扎保,格日的家人端来刚刚烧好的羊肉。不过此刻的扎保还牵挂着水中的车和其他牧民。半个小时后,在牧民的帮助下,面包车被牵引上岸,扎保和同事继续上路。
在阳康乡工作十几年,扎保跑遍了这里草原的角角落落,几乎所有年长的牧民他都能叫出名字,而牧民们对他也很客气,将他当成自己的亲人。在藏区工作异常艰苦,阳康乡镇区两个月前刚刚通电,扎保自己也通常一个月只能回县城一两次。“习惯了这里的草原,这里的山和水,还有草原上跑来跑去的牛羊和旱獭,如果有一天离开,还真有点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