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录青年领袖,记录我们的时代

(2011-04-21 15:51:38)
标签:

杂谈

分类: 封面人物

本刊记者  卫毅

 

在2010年的中国娇子青年领袖颁奖典礼上,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说到了青年领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在2005年获选的青年领袖,出生于广东的贫家,16岁来到北京,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成为了中国首富。时代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让个人的梦想成为现实的一种可能。这是美国梦的中国版。但是,这个版本最后碎掉了——这位青年领袖被判刑14年入狱。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显然,当今的青年领袖处于个人事业的未完成时,几乎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想到了这两年采访过的李泽厚先生。他的经历是一个青年领袖持续发展的好例子。

 

1950年代,刚从北大毕业的李泽厚进入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随即参与了美学大讨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论战对手是已经声名显赫的朱光潜、蔡仪等人。此次论争使他名声大振,开创了中国美学的一大派别:实践美学,此时他才20多岁。在他之后,以如此年纪在中国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事几乎再未发生。他完全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学术领袖。

 

此后的中国“运动”不断,学术不再重要。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研究被迫转向了体力劳动,许多人开始放弃他们所执着的东西。李先生跟我说过,在五七干校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更专注于打家具这样的事务,他则在《毛选》下放一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英文版,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这是时代的重压之下,一种持续发展的潜藏力量。

 

1978年后,挣脱“文革”禁欲主义的中国人需要更多现实的理论支持。美学在此时成为了解放思想的助力。实际上一直在持续用力的李泽厚,相继出版了哲学、美学、思想史等著作,数量和力度都十分惊人,让他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成为青年们的文化领袖。可以用沈瓒评价李贽的话形容当年的情景:“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

 

每个时代对青年领袖的想象重点各有不同。现在是财富领袖,1980年代是文化领袖,更早年则是军政领袖。同样是在去年,我在做桂系军阀历史题材的采访时,走访了桂系几位领袖出生的地方。他们统一广西的时候才30岁左右,是那个时代的青年领袖,曾经构建过辉煌,最终灰飞烟灭。他们出生的地方还是老模样,像是从未发生过任何令人惊叹的变化。

 

所有的繁华终有散尽的一天,所有的青年都会老去,那么,意义何在呢?给时代进程中的这些人做一份记录,大概就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意义。当这个时代过去,后来的人们会看到,曾经有这么一群青年人来过,他们的内心闪烁着时代的光芒,而这些光芒,照亮过我们走过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