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志纲 点金之魅

(2008-12-24 12:39: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封面人物

王志纲 <wbr>点金之魅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这30年不但是从“臭老九”变成了社会主流阶层,进而具有了当下社会的话语权,更包含了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对接,不论是抗拒、无奈抑或是主动迎合,象牙塔始终无法逃避市场经济的浪潮。

王志纲的故事就是30年的一个缩影,他是78级的大学生,毕业后进研究机构,然后当新华社记者,一切都显得顺其自然。

在广东分社的日子里,他深刻感受到市场经济对知识分子的冲击,他选择最彻底的下海,和旧的“单位体制”彻底说再见,自己当了自己的老板,去探索中国式智库的发展之路。

他一直在寻找知识分子的“第三种生存方式”——既不依附于权贵,也不向金钱谄媚,而是凭借自己的智力投身市场经济,获取报酬,赢得尊严。

总结自己的人生,王志纲喜欢说自己坚持只唱《国际歌》,不唱《东方红》。《东方红》唱的是“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作为个体是没有希望的。《国际歌》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也许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市场经济所做的最为务实的选择。(相关报道见本刊2008年第19期《民间智库的先行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