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桑与孤独的影像-老态的旧金山唐人街

(2007-10-24 14:38:23)
标签:

视觉/图片

分类: 特稿
 

 

 

 

图/王绥春  文/崔卫平

 

一个年轻气盛的香港人,踯躅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街头,时不时摁一下快门,拍下了这一组沧桑老人的照片,他们与他一样,都是身处异乡的人们。然而,他们来自何方?谁是他们在故乡挂念的人?

包括这位年轻人。一个香港人意味着什么?

年幼时他随父母定居香港。他形容海南文昌县的外婆家,如同《红色娘子军》中的椰林一样美丽。后来我去过这个地方,觉得不像他说的那么神奇。

在香港时,他的同伴说他像大陆人;但是在大陆人我的眼中,他除了饮食习惯是“中国的”,其余至少与今天的中国人关系不大。他在电影学院的导师郑先生一边看着他走进教室,一边开玩笑地说:“英国人来了。”

据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他在清华大学念过工科。但是最终还是无法躲开心灵的利剑,当陀斯妥也夫斯基开启了他的眼界,他原本沉寂的东西开始骚动,原本骚动的东西开始沉寂。

他千里迢迢漂洋过海是为了寻找什么?为了不停地漂泊、漂泊至死?如果心灵是永远漂泊的,那么身体何苦要安定下来呢?2001年当我在北京见到他时,一个深深的印象是,这个人“貌似尤利西斯”。

但他却将视线深深地凝聚在这些在公园、餐馆、人行道上匆匆行走的年长者身上了:他们老迈的身躯、迟缓的神情、深陷的双颊、枯瘦弯曲的臂膀,在风中花白凌乱的头发,仿佛世界已经将他们遗忘和淹没了,但是不能抹去的,是他们眼中和脸上那种深深的孤独,仿佛那才是他们牢不可破的身份,是他们唯一的国籍和语言。

唯有孤独的、除却尘埃的心灵能够抓住他们。在拍摄的瞬间,来自对方的孤独与来自自身的孤独同时被照亮,以1/125秒的速度迅速地交流与交织。这是一种不需要通过文字交流的方式,是语言难以穿透的那个领域。因此,给那些照片分别配上说明是不需要的。

于是,来自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双重孤独结合起来,成了观望这个世界的一双眼睛和一个深渊,并且向我们发问:

——难道我们的内心,不也是这样无人问津?

——我们内心的眼睛,不也是这样无望和无语?

——我们不也是时时伸出自己的手,将真实的自我抹杀或者隐藏,像公园长椅上那些老人们所做的那样?

——即使我们不是始于这样的孤独,难道不是终了于它们?将它们当作最后的归属?

而如果这样去想,起码生命中有了一桩尊严:在面对孤独时,能够面对自身;并准备由自己忍受自己,接受自身的那个深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