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常见问题

(2018-01-17 15:52: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常见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偏离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实效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
、故事冗长
         儿童的一大心理特征就是爱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通过故事情境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故事要短小精干,切忌冗长。
         请看,某四年级数学教师上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
         师: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生:看过。
         师:喜欢吗?
         :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
         生:好!
         师:喜洋洋与灰太狼较量了好多回,灰太狼次次失败,灰太狼恼羞成怒,发誓要吃掉喜洋洋……喜洋洋被灰太狼堵在洞口里出不来了。灰太狼高兴极了:“哈哈,喜洋洋,这回我可吃定你了。”……“哈哈,灰太狼你不能吃我,因为……”……“你敢不相信天意?那你敢和我打赌吗?”灰太狼心中暗自盘算:把一枚硬币连续往上抛十次,落到地面上不可能次次都是正面朝上,只要有一次是反面朝上,哈哈,喜洋洋就得乖乖地给我吃……灰太狼傻眼了:抛了十次,落到地面上次次都是正面朝上。怎么会这样?真的是天意?灰太狼只好眼巴巴地让喜洋洋走了。喜洋洋为什么把硬币抛了十次,落到地面上次次都是正面朝上呢?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看,这就是喜洋洋抛的那枚硬币。看出来了吗,有什么不一样?对,这枚硬币两面都是正面的图案,抛一万次,也不可能出现一次反面朝上的现象。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如果我不使用省略号,把那位老师讲的故事全部写出来,那得花多少笔墨?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花那么多的时间讲故事,还怎么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最搞笑的是一位聪明的学生的质疑:“狼吃羊,这个游戏本身就不公平?你不公平在先,我为什么要对你公平?”还得花时间去辩论。教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不但忘掉了有效性原则,且使数学课有点变味,语文课?品德课?……

 2画面刺激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迅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不能赶时髦,不能追求新鲜、刺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身心特点;问题情境要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要为数学教学服务。可有的老师,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
         如,某三年级的一堂《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巩固训练时,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小天使被魔鬼围困住了,魔鬼设计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门,小天使必须冲出四道门才能摆脱包围。这里有四道题,它的答案正好是四道门的编号,你能帮小天使算出这四道门的编号吗?电子白板上不仅出现四道计算题的题目,同时还出现了小天使的形象。
         “咦,这小孩长着翅膀,会飞。”“不穿衣服,光着屁股,不文明!”……很多学生交头接耳起来。刺激的画面冲淡了数学教学内容,喧宾夺主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有效,而是“负”效,还不如无。
3
、画蛇添足
 
          数学问题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精心创设的,是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最基本要求。可有的教师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偏离的教学目标。
         如,某四年级数学教师上的《可能性》一课: 
         师:这是街头巷尾有时可以见到的“一元转盘游戏”:转到红色奖一只文具盒;转到黄色奖一支钢笔;转到绿色奖一本作业本;转到蓝色奖一块橡皮;转到灰色谢谢参与!想一想:你得到的各种奖品的机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
         生:在转盘上,灰色区域>蓝色区域>绿色区域>黄色区域>红色区域 。
         师:什么意思?
         生:得到谢谢参与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橡皮,再次是作业本……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我们玩一玩,好吗?
         生:好!
         教师点击电子白板,屏幕上出现转盘。师生玩起游戏来。玩了十几回,还没有人获得钢笔、文具盒,学生不停地喊:“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再去玩转盘游戏,已属画蛇添足了(浪费时间、精力),再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从第一次开始,一直到最后一次结束,指针停在那个区域,事先已编好程序)去骗学生更不应该!
4不着边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运用生活原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很多老师自觉的行为,同时也存在少数教师不顾教学内容和对象刻意追求生活情境的情况。创设的情境有的只有热闹的形式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有的甚至不着边际。
         如,某五年级数学教师上的《确定位置》一课:
         师:有甲、乙两人在山上玩。甲看到一棵高大的松树的树枝上有一只松鼠在跳跃,甲说:“如果能在松鼠的周围转一圈,那该多好!”乙说:“不难,我能。”甲说:“真的?如果你真能在松鼠的周围转一圈,我输给你一百元。”乙说:“如果我不能在松鼠的周围转一圈,我输给你一百元。”两人打起赌来。同学们,你们认为谁会赢?
         生:甲会赢,因为乙不能在松鼠的周围转一圈。
         师:乙围绕松树转了一圈后,伸出手对甲说:“你输了,快把一百元给我。”甲说:“你在松鼠的周围转了一圈吗?你只在松树的周围转了一圈,你应该给我一百元。”乙说:“松鼠在树上,我连树都转了一圈,当然包括松鼠在内。你可不能耍赖!”两人争吵起来。到底谁有理?今天,我们先研究确定位置……
         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确定位置这一单元,主要是认识列、行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关于物体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对他们来说,就有点不着边际了。例题中有小军的课桌位置这一现成的问题情境,为何不好好利用?不着边际的东西,即使再精彩,也要毫不痛惜地删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