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街那巷之“游府西街”

(2012-02-09 11:19:33)
标签:

新街口

游府西街

杂谈

分类: 那人那事


                                    

    我以为南京这座城市让人觉得有味,除了诸多历史名胜和典故外,还有个重要原因,http://s6/middle/4c854d8anb87f4a304535&690就是一定有个地方能容你长时间的凝望或痴想。

    游府西街便是我凝望、痴想最佳之地。

    六岁时,随父亲工作变迁,我们一家从碑亭巷搬到了游府西街。我在这里一直住到了出嫁,母亲则一直住到拆迁。

    游府西街与碑亭巷都属市中心,只是游府西街更贴近闹市区。它的西头紧邻新街口,出门右拐过条马路不用五分钟便达正洪街上那两座最有名的商城:中央商场和新街口百货公司,这便是南京新街口闹市区;东头是繁盛的大行宫和杨公井商业区。走完游府西街全程也就十多分钟,没碑亭巷长。

    游府西街和碑亭巷不同之处:游府西街是东西走向而碑亭巷是南北走向;游府西街周边没有碑亭巷那样耸立着知名的民国建筑,估计也没什么历史典故。

 

    可是于我,这是一条极不寻常的街巷。这条街巷,装着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所有的故事,载着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所有的喜怒哀乐。这条不长的街巷,满是我长长的记忆,终生不忘。

 

    我们一家居住在游府西街西头。这是一个连同院子在内大约三百来平米的住所,它和隔壁的淮海路派出所都是解放初期一开明资本家向新政府上交的一大套庭院,全部面积约有一千多平米,我把它分成“正宫”、 “东宫”和“西宫”三部分。派出所这支“先头部队”于我们之前好几年占领了全部庭院。后来因工作需要父亲领着我们搬了进来,“西宫”便成为了我们的住处。

    这是一处难以找寻的闹中取静的住所,除去100多平米大小4、5间屋子外,还有约100多平米便是院子。

    这座院落的门牌号是:游府西街54号——我今生忘不掉的这个门牌号哦,当它从地球上消失了好多年后,我都对它魂牵梦绕。无数次地梦回故居,无数次地泪湿枕巾……54号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曾经为它写过几篇回忆,比如《我心中永远的这片绿地、《故居那棵枣树》等,还有几篇回忆母亲的文章,都离不开它的踪迹。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进院门,是一条“丁”字形平整的水泥通道。“丁”字的那笔竖勾,把园内泥土地一分为二。土地里栽种着野菜、花草、瓜果之类植物。

    从进门开始的通道上方纵穿院落的葡萄架,是深刻记忆之一。两棵不同品种的葡萄分别从架子两头的泥地里钻出身来,攀上架子,向上缠绕,绕出了院子三分之一的绿荫。夏天,阳光从叶片缝隙里撒下斑驳光影,两棵葡萄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青色马奶子葡萄和玛瑙般的紫色葡萄,透着光,让人垂涎欲滴。伸手摘下几颗细细品尝,酸酸甜甜,直透心底。

    最令人难忘的是两棵桂花树——至今都爱着桂花的重要理由就是因了故居的这两棵桂花树。农历八月,桂花盛开,沁人心脾的芬芳惹得路人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这是谁家的桂花啦,好香哦。然后,会有路人扒着门缝朝里张望……

    当然还有那棵枣树——闭上眼,便见小鸡蛋般的枣儿挂满树的枝枝丫丫;摇一摇,满地便是青中带红的大枣。彼时的院内,飘出了男孩女孩的大呼小叫,继而是争先恐后的捡地上的大枣……

    院内那些苹果桃子枇杷等,也都是忘不掉的记忆。果树隙间,便是些菊花劳之类的野菜。哦,对了,还有花草,虽不是奇花异草,却也热热闹闹地开满院子绿地。

 

 http://s7/middle/4c854d8anb87f5016d886&690    盛夏或者初秋,是我们最惬意的时光。太阳西沉,月上树梢,我们搬来竹床、椅凳在院里纳凉。银辉给整个庭院披上一层轻纱,夜空划过的流星,与母亲故事中的情节遥相呼应。一旁的桌上,葡萄、大青枣,还有桂花,伴着我们姐弟,沉醉在母亲的故事里……夜深了,我却一点睡意也没有,痴痴地望着月光下的树影在墙上组成奇妙的水墨画,演绎出动人的皮影戏;还不时地遥望星空,扑闪着朦胧的双眼,摇曳心旌……

 

    当年像这般住在闹市区的独家独院不多,院落里种上这许多花草果树的更不多,能在月下依偎着母亲一边品果闻香一边听故事而后痴痴幻想,这更是奢侈的神仙生活——我愿用今天的一切物质去交换彼时的美好时光。

 

    关于它的的记忆实在太多:我的小学、中学是在这条街上度过的;我和发小们的友谊是在这里结下的;我的奇思妙想,我的步步成长,我的情窦初开,我的花前月下……都由这里起步。还有,对母亲的记忆,几乎全部来自这里。

    游府西街承载了我的大悲和大喜:父亲在这里过世;我从这里出嫁……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游府西街西半部要拆迁了!

    我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我也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不破不立嘛,有建设就有破坏。一座城市的进步,必将扫除阻挡它前进的一切障碍。

    我的故居54号以及跟54号一样的半条街居民住宅都被当作障碍彻底铲平!


    故居消失的时间是在秋季。

    随着各种拆迁工具进驻,这条街的大半个街道被轰鸣的机器和飞扬的尘土包围,到处都充斥着拆迁的味道。街道每天在变样,人家每天在减少,尘土迷乱双眼,飞灰让人无法呼吸……

    轮到54号了——葡萄藤扯掉了,枣树砍倒了,桂花树连根拔起,其余花草树木也被夷为平地……挖土机的轰鸣无情地撕扯着我破碎的心。

    好几个夜晚,我从不远的文昌巷(婆家)来到这里,站在早已断电断水没了光明的残垣断壁前,万般无奈地望着院落一天天变为废墟,任眼泪在瑟瑟秋风里肆意……

 

    故居彻底摧毁了。一场秋雨后的一个傍晚,残枝败叶耷拉着脑袋哭丧着脸,脚下一片泥泞满目苍夷。我独自来到不复存在的54号,驻足,凝望;低头,默哀;无言,抽泣……

    月余,半条游府西街剩下了零星几户人家在固守,最终,因各种不能坚守的原因而放弃。所有被拆迁的人不知去向,所有住家像经历了一场浩劫不复存在,彼时就像世界末日来临。

 

    游府西街的“半壁江山”在我无比心痛与无比不舍中逝去;我的故居,在与城市建设的碰撞中,沦为绝唱。

 

    再也寻它不着了!

    我的故居哦,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

    我思念当年铺满整条街道的温暖阳光,我思念当年和母亲、弟妹在星空下其乐融融的纳凉往事,我思念彼时生出的许多憧憬,我思念此地发生过的一件件一桩桩……


    我的故居哦,留给我的,是不尽的回忆——

    我一遍遍回忆这条街上的一切一切——耳边响起了与伙伴在一起的欢声笑语,背着书包呼唤发小奔向学校,课间踢毽子、跳绳、抓牌九玩攻城;放学后去这条街道上居住的同学家写作业、看连环画、躲猫猫……


   步出院子,右边的小店里(店主就是当年上交54号院落和淮海路派出所的资本家),有我爱吃的零食和蛋糕;小店拐弯便与洪武路接壤,洪武路上的近邻,许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玩伴。那座老虎灶啦,小锻铸作坊啦,还有跟我家西边一墙之隔的小理发店啦......洪武路往北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南京人都知道的工人文化宫和工人电影院,留给我许许多多温馨的记忆……


   步出院子,左边的,就是跟我家东边一墙之隔淮海路派出所里,有我熟悉之极的警察叔叔和警察阿姨;走过派出所就是我的中学,南京第十五中学。虽在这里只待了两年光景,可发生过多少可圈可点的难忘事件,尤其在样板戏里扮演的角儿,让我名震一校、一街道……


    再往东去,就是坐落在中山东路上的128号部队宿舍大院后门开在了游府西街上。每每经过,住在平房里的我,很是羡慕大院里那一幢幢整齐的楼房。走过去就是和它有关联的通讯连,通讯连里不知何时来了个 “四口袋”,一段时间他总有意无意地与我擦肩:我从54号出来往东,路过通讯连至大行宫乘车到御道街上班;他从通讯连出来往西,路过54号到洪武路口军区后勤部上班……他总是贴着我家院门走过,好几次一出门差点和他撞个满怀……彼此心照不宣,偶尔四目对望令我怀揣小兔神色慌张——十七、八的青涩年华哦,纯真得就像“山楂树”下……


    街东头与延龄巷接壤,那里有我的母校游府西街小学,当时叫“南京市白下区一中心小学”,也是南京率先实行五年一贯制的学校,我和弟妹,在这所学校里,读完了五年小学课程。如今,这所名声大振的母校,变化巨大,但是留在我记忆中的,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当年模样。


    拐过弯就是延龄巷,第一家就是一间木器厂。再往北,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极具诱惑的儿童电影院,多少部电影留给了我多少梦想……


   一到夏天,那走街串巷的,背着诱人的黄色冷饮箱的小贩们,在游府西街上的天籁吆喊“ 冰棒~ 马头牌......马头牌~冰棒”……至今在我耳际萦绕。


    我抑制不住地一遍遍回忆这条街上的一切一切——由这条街衍生出的许多小巷:抄纸巷,小祠堂巷,双塘巷、延龄巷,小松涛巷……每条巷名都是那样的江南;小巷里的人家,时常在我脑海中闪出清晰的印像......

    ……

    再也寻它不着了!一切的一切,如今统统汇成思念的细流,悄无声息地在心头涓涓流过,流过……

 

    时过境迁,现今故居之地早已发生了物非人非的大变化。游府西街西部在你家、我家、他家消亡后迅速与新街口接壤,扩大了的新街口闹市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南来北往人流如潮,座座商厦灯火辉煌,家家商品满目琳琅,一片空前盛世之景象。

 

    如今再来这里,不为找寻故居,只为从尚存的一些旧迹中寻找一份远去的记忆,也给自己寻一处凝望痴想之最佳境地——对于故居的消亡,我没有过多的抱怨更不会有恶毒的诅咒,我感念生命中曾经走过的这条难忘之路,内心无限感慨的同时也在让自己不断释怀:前面还有路,我得一步一步向前走……

 

    碑亭巷也好,游府西街也罢,故地上的历历往事,现已成了一种精神食量。我想,我的余生,可能会忘记很多的曾经,但是,绝不会忘了碑亭巷,还有,游府西街,这首永驻我心的绝唱。

http://s2/middle/4c854d8anb8a88c8cc951&690

http://s1/middle/4c854d8anb87f57b6a9f0&690

 

             如今的新街口高楼林立灯光璀璨一派盛世之景象

 

http://s9/middle/4c854d8anb87f5658a278&690

 

                      当年的两座知名商城如今也彻底变了样http://s14/middle/4c854d8anb87f5942950d&690      新街口百货商场——高耸入云的商厦可跻身南京前列了


 

http://s2/middle/4c854d8anb87f67b21ac1&690      中央商场


http://s12/middle/4c854d8anb87f6b7f269b&690                             新街口广场中央矗立着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身后那座灰白色高楼就是早年南京最高建筑金陵饭店,现已被挤出巨人行列)

 

 

 http://s3/middle/4c854d8anb87f6ffe1c22&690                   新街口尚存的一座民国建筑,现在是工商银行

 

 

http://s15/middle/4c854d8anb87f749735ee&690

   原先新街口广场三面各有一座这样的民国建筑,另两座早已拆掉——可惜~

 

http://s8/middle/4c854d8an78d98dbd4957&690  旧址新颜——虚线一侧是新街口上的洪武路,有小车行驶的一侧便是游府西街

         

            http://s7/middle/4c854d8anb87f8fca6486&690      我家......我家.....现已是中国银行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6EN00SIGG.gif


http://s9/mw690/001oSId4zy7pWwpHbSg88&690

      旧址前留影——谁解我心~~

 

 

http://s12/middle/4c854d8anb87f9afa4e6b&690     当年派出所位置

 

 

http://s10/middle/4c854d8anb87f9cd93dd9&690     派出所向前,便是我就读过的中学——改名换姓,也玩升级?

 

 http://s15/mw690/001oSId4zy7pWwscvIa8e&690


http://s7/middle/4c854d8anb88775fc2456&690         在三水家楼上拍的“游小”入门处,这也是校园临街的一幢楼

 

http://s12/mw690/001oSId4zy7pWwCgxsf3b&690

     (本文及前一篇《碑亭巷》,部分照片出自三水友情拍摄,在此深表感谢!)

 附:“评论”花絮

 1. 新浪网友2012-02-10 06:18:58

写的太好了,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诸多的回忆,当年扒着你家院门看院内风景及找寻你身影的情景,历历在目。唯一和你不同的是,我是带着对它的无比眷恋离开的,回忆定格在那熟悉的小巷·院落,而你目睹了它的变迁,它的消失。过去的毕竟过去,如果有来生,我·你·三水·丽·夫子·黄·还有······,还是儿时的小伙伴!二马(冯同学)。

 博主回复:2012-02-10 20:20:55

是的,我想起来了,你当年提前离开了我们的,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的友谊。

 

 2.新浪网友2012-02-10 10:57:18

这些回忆文章,老师真的可以印一本书,我先预订一本哦。游府西街的小院,那葡萄架在当年小小的我心中是多么的高大,还记得在“西宫”看老师的相册,然后怯怯的要一张,一直珍藏至今,那小院也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学生慧

 博主回复:2012-02-10 20:22:08

是嘛?给了你一张什么照片?我自己都忘记了——不看也罢,一定是丑小鸭。

 

3. 新浪网友2012-02-10 21:05:14

  老师,发小中只有我和丽还住在这条街上,还就住在咱小学正对面的楼上。站在我家门前的大平台上,就能把整个一条街从头到尾看的清清楚楚。当然已不是我和老师背书包上小学、中学的那个街。那时我住东头4号,你住西头54号,因是都是双号,所以在一条边上。你家的大门是两扇木门,院子里种了太多好吃的水果,一开始先有枣吃,然后就有葡萄,接着就有琵琶、石榴.....还有就是你妈妈烧的饭菜。我清楚的记得你家的堂屋特别的大,堂屋的两边是卧室。从堂屋穿过到后院,而厨房就在那里。堂屋的顶上吊着5-6个小菜篮子,每个小蓝子里面放着一个大碗,大碗里盛着烧的喷香鸡、鸭、鱼、肉.......我那时真的很谗,不仅吃了你妈妈分给我们吃的水果,还常常趁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吃了长在树上水果,不仅偷吃已经成熟的水果,还经常偷吃刚刚长出来的水果,如刚刚长出来的一点点大的小葡萄,那个酸啊........(三水同学)

 博主回复:2012-02-11 11:36:41

很羡慕你们至今还在大本营,虽现今此街非彼街了,可毕竟是故地——你是沾了你老妈老爸光;佩丽则是沾了“游府新村”的光。
三水最大优点就是诚实且懂得感恩——瞧,吃我家多少,至今如数家珍记得一清二楚。不仅我家客厅(彼时叫客堂)吊了多少好吃的,就连我家后院烧出这些好吃的厨房位置也记得那么清晰——当然了,厨房里经常也有好吃的呢~~~~嘿嘿......
真希望时光能倒流,哪怕三水把我家好吃的统统吃个精光!


                                                  (2018.12.10修改了几处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