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下《诗经》说课

(2025-02-22 15:47:42)
分类: 教育

 

八下《诗经》二首 说课稿

介绍诗经六义,课后有相关的介绍。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讲述了诗经从民歌变成经典的过程

在周朝的时候诗经是民歌。周天子分封诸侯为了了解各诸侯国的治理情况所以任命了采诗官采集各地的民歌听听老百姓的心声。

因为没有文字的记录后来这些歌谣的本意丢失掉了。到了孔子整理这些诗,便断章取义把自己的儒家思想贯穿其中后来的儒生继续断章取义。加上以史注释让诗经成为了儒家经典。

关雎蒹葭。是两篇民歌。

两个标题,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

一个是热烈的委婉的美满的爱情。

一个是惆怅的感伤的爱而不得的爱情。

两首都是叙事性民歌。要掌握4个方面

一:叙了一件什么事?二:里面有什么人?三: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四:有怎么样的主旨?

 

关雎

1节男子看到了沙洲上面的雎鸠鸟有雎鸠鸟的成双成对,想到了自己也想要成双成对想要一个好伴侣。

体现了对爱情的向往。

2节。讲的是他看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女子。追求这个女子但是追求不到辗转反侧。

3节。讲的是他改变自己,投其所好。琴瑟友之,最后结成夫妻。

第二人物形象:

男子执着追求。

女子勤劳有能力。

第三艺术特色。

赋比兴的手法。就是直其事。讲了一个男子追求女子的故事。

比就是比喻这里面有几处比喻,一个是用关雎鸟的成双成对比喻君子和淑女的成双成对。

一个是采荇菜的过程,比喻女子认真交往,选择伴侣的过程。

用荇菜的左右流之比喻男子左右求索,求而不得的心理

就是先讲其他,再讲自己要讲的东西。

先讲雎鸠鸟,再引出君子淑女。

重章叠句。就是复,反复用相同的诗句及改动几个字。

 

最后是主旨。这首诗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后来孔子把他解读为后妃之德。讲的是皇后,精心的为皇帝选取妃子的过程。选取窈窕的淑女作为妃子。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挑选。然后让具备好的品德。最后纳为妃。

这就是孔子的断章取义,把民歌变成了儒家经典的过程。把儒家的道德标准后妃之德附加在上面。

 

 

蒹葭

内容

蒹葭讲了一个人不断追求心中所爱的伊人的过程。

人物

里面这个人追求艺人是非常的执着的。

1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可以看到时间的流逝。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又可以看到过程的艰难。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之,宛在水之涘

可以看到一人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追求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

这是一个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

三艺术特色是起兴。

借蒹葭起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因为芦苇丛生,有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朦胧的爱’的境界

重章叠句。

全诗的结构与第1节是相同的。只是换了几个字。

四主旨。

这个是秦国的民歌。讲的是在追寻伊人的过程中得爱而不得的惆怅忧伤。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追求。

伊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美好的事物。

首先,《蒹葭》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诗,诗中通过对远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爱情的理想化和社会习俗中的婚姻观念。这种对爱情的追寻与执着,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其次,《蒹葭》也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哲理思考。诗中通过对蒹葭、河流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朦胧、遥远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无奈。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寓言了人生的挫折与坚持,让人思考人生路途中的选择和应对。

此外,《蒹葭》的主旨具有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中的“伊人”可以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可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可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友人知音,可以是明君渴求的贤臣或贤臣期盼的明君,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微小简单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这种多义性使得《蒹葭》成为一首意蕴深厚、引人遐思的作品。

 

课堂活动

活动一 诵读,欣赏民歌

活动二 分析人物,说明理由,

活动三 背诵活动,

活动四 活动探究,美好的爱情有哪些因素?不幸的爱情又是什么原因?

引用两个小视频故事,一个是隔壁的哥哥成为了老公,新年红包从这一家拉倒那一家,一个是结婚当天因为下车费而差点把婚事搅黄,

一个是要付出,不要一味希望对方付出;一个是专情,不要始乱终弃。

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创作一首歌谣,主题是童年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背诵诗歌。

默写诗歌,重点难写字:双声叠韵词:寤寐  窈窕  辗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5年02月1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