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直播带货 |
分类: 时评 |
2022年01月17日安庆日报
钱夙伟
实际上,明星“大V”直播带货如此“翻车”的,早已屡见不鲜。比如2020年4月,某商家请李湘直播卖貂毛衣,该商品原价8313元,折后价是4988元,李湘直播间的价格再减800元,结果一件也没有卖出去。商家只能出来哭诉:请她5分钟,花了80万的坑位费打水漂了。又如2020年7月,某护肤品公司与广东雨神和导演王晶举办活动,推广服务费为(含税)82820元,产品最终的销售额仅为6瓶共计800余元。
这当中的原因,不乏缺乏契约精神,没有认真履职,但其实,关键在于按“大V”的专业,并不适合直播。“大V”不是万宝全书,术业有专攻,“大V”对于“带货”销售这一行,或许本来就是外行,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水平,而于“带货”的“货”,也不可能有很深的了解,只能按照事先“恶补”的书面知识,泛泛的说几句套话。如此,又如何“带”动网友买“货”?
固然,“大V”会带来大流量,直播间涌进粉丝无数,但直播的人气再旺,却也并非就意味着这会转化为销售的业绩。比如吴晓波的一场直播吸引860万人观看,但只卖出15罐奶粉。其实,“大V”上“带货直播”,于粉丝只是有了一睹明星风采乃至互动的机会,粉丝追逐的,未必就是明星带的货。何况现在的粉丝也都有成熟的消费意识,知道“大V”与“大V”带的货,并不是一回事。
现在凡有“直播带货”的策划,“大V”似乎成了一张“王牌”。然而,“大V”绝非当然人选,更非必然人选。“大V”的“直播带货”,销售业绩大多并不如意,即使有些很显眼,但据曝光,为了“大V”的面子,里面的水分并不少。而于扩大商品知名度,也并非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直播带货”的“大V”,其现场表现与原来的形象落差太大,难以被人们认同,反而适得其反,白扔了天价的“坑位费”。
前一篇:打破“身高论票价”应该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