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师节 |
分类: 时评 |
2021年9月9日市场星报
钱夙伟

向教师节送礼现象说“不”
钱夙伟
教师节日益临近。这几天,厦门岛内外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陆续发出“教师节不收礼倡议书”,倡议教师节走“心”不走“礼”,让老师过个积极向上、廉洁文明的教师节。
不容讳言,每当教师节临近,给老师送礼,已经成了家长和学生最纠结的事。大家都送,自己不送,怕老师“有想法”,而现在也没有谁敢“怠慢”乃至“得罪”老师的。而送还有个档次的问题。于许多家庭,又限于经济实力,又要顾及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这也是个头痛的问题。
然而,教师节送礼,本来就没有道义的基础,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的必要。固然,这于学生,是一种感恩的形式,但于学校和老师,教育学生感恩,首先是感社会之恩。老师被誉为照亮别人的蜡烛、辛勤耕耘的园丁,对学生的付出是没有任何回报和附加条件的,也从来就不会想到要让学生向自己报恩。否则,也当不上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称号。
当然,于学生,确实应该感老师的恩,如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感恩一定要出于自发自愿,而且感恩也并非就是送礼,最好的感恩,就是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使自己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而如果或出于形式主义,或出于从众心理,人家都送了自己不送面子上过不去,或为了“巴结”老师,换得老师的特别“关照”,乃至互相攀比,不仅送礼有贿赂之嫌,更让“感恩”庸俗化。而老师接受这样的送礼,既让自己蒙羞,也让自己贬值。
教育的力量,来自人格的力量。现在向老师送礼成风,有些是出于老师的默许甚至暗示怂恿,有意借“节”敛财,从中折射出的正是师德危机。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人师表的老师如此言传身教,当学生走向社会,也会向自以为被“施恩”的人索礼,这无异于误人子弟,教育的效果也因此抵消为零甚至负。
无疑,教师节送礼,背离了教师节“尊师重教”的本义,显然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当家长和学生纷纷向老师送礼渐成风气,于弘扬师德、匡正学风,尤其需要如厦门岛内外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那样,主动发出“教师节不收礼倡议书”,坚决向教师节送礼现象说“不”。
前一篇:老年餐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后一篇:“长者一日市集”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