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5日江海晚报
钱夙伟
“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广阔的自然与社会”“乘风破浪的少年”……暑期来临,各式夏令营、研学活动逐一登场,成了不少家长解决暑期孩子托管问题、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身心的重要选择。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火爆的市场背后,一些夏令营的带营老师资质存疑,师生比过小,管理存在漏洞,部分机构存在“霸王式”签约,给参营安全和消费者维权带来隐患。(8月4日新华视点)
说起夏令营,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印象中应该是公益性的活动,一直以来也都把关爱青少年的社会效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当然,现在夏令营市场化运作,收费或也随行就市,但夏令营的性质,决定了不应该以赚钱为唯一目的。即使是赚钱,也不能丢了“以孩子为主、安全为上、资质为先、教育为本”的初衷。但现在宣传广告名不副实,转包生源、霸王条款……各种手段之下,主办方赚得盆满钵满,夏令营变成夏“利”营,盯住的就是家长的口袋。
而于家长,同样是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参加夏令营是为了让孩子多一点今后竞争的本钱。如此从众心理,必然“哄抬”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紧缺”。而老师为夏令营多拉一点生源,当然是为了让自己从中分得一杯羹。社会的势利、功利让夏令营变成夏“利”营。
当然,从根本上说,是监管的乏力乃至缺位。“国家层面几乎没有针对夏令营市场管理进行立法。”“夏令营监管几乎是一个盲区”。比如,“记者相继拨打文旅、市场监管和教育部门等7个省市级服务热线和相关人员电话,询问夏令营或研学游学中出现纠纷应向哪里投诉,均未得到明确答案。”于是,“只要有生源,谁都能办夏令营,这个行业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只要通过学校和老师招来学生,就能自行组织夏令营,这早就不是什么行业秘密。”夏令营因此异化,已不可避免。
有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出台《夏(冬)令营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夏令营市场,建立标准的资质评价体系和准入机制。既要严格监管,又要保证市场的活跃度。”那么,还有什么事比事关孩子成长的事更大更急?显然,有关方面应该尽快把强化夏令营的监管,提上议事日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