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管,确保员工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标签:
加班 |
分类: 时评 |
钱夙伟

1月12日,办公空间服务品牌梦想加空间发布《2020办公行为报告》,备受舆论关注的加班文化,从这份办公行为报告中得到印证。据统计,平均每天有46.13%的用户存在加班行为,平均每天有20.2%的用户工作10小时以上,这两个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和8%。北京有21.77%的用户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凭借这一数据,北京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加班之城”。(1月12日中国新闻网)
“近五成职场人每天加班”,表明加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无疑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一种侵害。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因工作压力增大而导致“过劳死”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有关人士指出,加班、熬夜、白加黑、五加二等“过劳现象”在多个行业都存在。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正常的工作秩序被一种过劳的、加班的所谓“工作文化”所替代。
“加班成常态”的始作俑者,无疑是企业老板。现在不少企业实行的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正是在变相鼓励劳动者跟身体极限“较劲”。
对于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老板而言,并非不懂劳动法,但受利益驱使,为追求最高利润,无视有关规定,漠视劳动者的生命权,剥夺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对劳动者榨取最大剩余价值。因此,要遏制“加班成常态”,在企业层面、行业层面、立法层面、政府层面,都需要补齐相应的短板,强化监管。
实际上,“加班成常态”的背后,正是监管的软弱、乏力乃至缺位造成的。有关方面必须依据现有法规强势干预,对漠视、侵害员工生命健康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威慑,才能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
前一篇:应该加快推进“时间银行”养老模式
后一篇:健康步道等慢行系统应是城市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