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急救知识 |
分类: 时评 |
钱夙伟

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教育部近日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其中,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规定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10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显然有现实的针对性。公众缺乏急救知识,是普遍的现状,危急之时,更凸现其严酷。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我们许多大学生都缺少急救知识和技能,而在与我们相邻的日本,连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率都已经达到了92%。
为使公众尽快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在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及时、正确地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减少伤残、挽救生命,通过应急救护知识学习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急救知识,已经是迫在眉睫。而这当中,让学生学会急救知识,比如如何在同伴异物卡气管时提供力所能及的救助、如何在同学跑步摔倒时正确处理出血性外伤等等,是用“知识守护生命”的急需。
实际上,学习急救知识也不只是一门医疗技能的掌握,而是彰显了生命至上。学会了急救,掌握了救护能力,不仅可以用来救人,于自己等于是让生命多了安全系数,而这体现的无疑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负责。从这个角度,急救知识课也是珍惜生命的生命意识课。
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急救理念深入人心,让急救知识普及到更多的人,当有人急需救助的时候,总有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人挺身而出,这既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也需要每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力,而这显然也要从学校教育抓起。
普及急救知识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配合,除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有关方面更应该负起责任,持续不断地大力推进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和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并向更多的人传播知识、传教技能,共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能力。因此,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并与相应的考核挂钩以确保落到实处,不仅势在必行,更应尽快到位。
急救知识课也是生命意识课
2020年10月13日湖北日报
钱夙伟
后一篇:警惕“断骨增高”成为害人“陷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