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重奖尖子生 |
分类: 时评 |
钱夙伟

近日,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发放到考生手中,各地也对成绩优秀的学子实施不同的奖励办法和形式。广东东莞东城温塘社区学子袁振钊今年以69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按照该社区的传统,袁振钊将获得20万元奖励金。(8月30日新华网)
如此大手笔重奖,在不少地方已渐成攀比之势。过分的奖励,过度的关注,会让他们失去平常心,反而不利于成长。
对尖子生的炒作,往往是盲目的“出人头地”观念驱使下的非理性价值观、择业观的结果。本来,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今市场对蓝领技工的需求,实际上更为迫切,入职校学一技之长,也应予以鼓励。将学习成绩与奖金直接挂钩,在一种功利氛围之中读书,学习已经带有赤裸裸的商业性目的,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
而以分数来评价学生,以一场考试来定胜负,于学生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有着其他方面的特长,这于我们这个鼓励个性发挥和行为、思维创新的时代,对于社会的多元发展不可或缺,而只凭分数重奖,显然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努力和他们的价值,甚至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赋。因此,这样的重奖,只是为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不利于多样性人才的造就和培养,只会让教育越办越僵化。
在目前教育经费普遍紧缺,不少贫困生连学也上不起的情况下,重奖尖子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显然有失公平。虽然钱大多来自民间,但毕竟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本来,尖子生能上公立名牌大学,社会已经对他们的努力作出了补偿,而且许多学生本来就把能上重点名牌大学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根本用不着再以重奖来刺激。如果确实是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也应以适度为宜,兼顾所有的贫困学子,以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前一篇:惩戒权“还给老师”势在必行
后一篇:“云相亲”何以成了诈骗高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