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工业遗产 |
分类: 文化 |
2020年07月25日湖州日报
钱夙伟

图为缓缓驶来的蒸汽机车。记者 辛 阳摄
随着火车技术的发展,蒸汽机车逐渐被淘汰。但在辽宁省调兵山市,有21台蒸汽机车却保留并持续运行着,并建成了铁煤蒸汽机车博物馆。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和蒸汽机车发烧友慕名而来,这里还成为多部影视片的热门取景地。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工业遗产被唤醒,再度“活”了起来。(7月16日《人民日报》)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记忆遗产、档案遗产。工业遗产荷载着历史的记忆,作为工业遗产,本身已经成为文物,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研究的价值。保护工业遗产,有助于保存这些文明的印记,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区域用地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老工业厂房和设施成为工业遗产。而在保护这些独特资源的同时,积极加以开发,比如与艺术“联姻”,注入艺术的灵动,不失为有着独特价值的宝贵资源。除了原有的地块、厂房、设施可以因此“盘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乃至成为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一个新亮点,于企业,也有可能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脱胎换骨,甚至凤凰涅磬的蜕变。
更重要的是,如蒸汽机车成为旅游产业,久违的汽笛声唤起人们对老工业的记忆,这本身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作为近现代工业的产物,当年曾给人一种现代文明的陶冶,而附着其上的岁月久远的故事,就是一本形象生动的历史读本,让人感受那个年代顽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别具励志的精神内涵,同时,这当中还可受到工业知识的启蒙和普及,尤如一本形象生动的科普读本,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当然将创造极大的社会效益。
工业遗产最好的保护,无疑是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专家认为,工业遗产除了物质形态还有精神形态,具有区别于其它自然文化遗存的特殊性,应突出强调其保护方式的灵活性,寓保护于利用之中,让工业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也因此,期待更多的工业遗产变成风景也成为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前一篇:为何把低俗当“卖点”
后一篇:“现代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