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年“丢准考证”,莫成“狼来了”

(2020-07-07 17:15:28)
标签:

谣言

分类: 时评
年年“丢准考证”,莫成“狼来了”
2020.7.8海峡导报
□钱夙伟
年年“丢准考证”,莫成“狼来了”漫画:王成喜

       近日,微信朋友圈疯传一位高考考生杨贵兰的准考证落在公交车上的消息,真相是:假的。“杨贵兰把准考证落在公交车上”的消息不仅在厦门,还在湖南衡阳、四川成都、山西阳泉、广东惠州等地传播。(7月6日台海网)
       每年高考前,网上都会流传某考生丢失准考证的信息。一些善良的网民转发,然后就是这个虚假信息的疯传。从2016年的“白娅倩”、2017年的“杨雷雷”“孙超”“党喜龙”、2018年的“刘明炜”“刘明婷”到2019年的“刘思宇”,年年丢失准考证,内容如出一辙。
       让人愤怒的是,这类谣言有时候不只是恶作剧。不法分子往往借此虚构情景骗取网民同情,提供虚假信息,所留手机号码多为“吸费”电话。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
       同时,这个谣言的可恶更在于消费人们的善良感情,消解人们的同情心。许多人助人为乐,却不料反而掉入“吸费”陷阱,以后还敢做好事吗?这对社会的风气,显然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更直接的是,赶考前后考生丢失了这样那样的重要东西而求助,这样的事在生活中确实有可能发生,比如“杨贵兰把准考证落在公交车上”的消息,其实就是去年重庆“杨某兰录取通知书遗失”的真实故事“改版”而来;而今年的7月6日也就是高考前一天,山西也真有一名女生,不慎将装着准考证和身份证的文件袋丢在了共享单车车筐内。
       但如果我们任由“狼来了”的谣言一而再再而三,当真的有考生需要帮助转发的时候,让人们如何做出判断?
       所以,我们要关注的决不仅仅是“杨贵兰”是否真的“丢了准考证”,更应该关注甚至应该查清的是有没人刻意造谣,他们到底是谁,为何这么做,又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别让“杨贵兰丢了准考证”每年“疯传”
2020年07月07日江海晚报
钱夙伟
年年“丢准考证”,莫成“狼来了”
黎青/绘

  昨天,微信朋友圈疯传一位高考考生杨贵兰的准考证落在公交车上的消息,真相是:假的。 (7月6日《厦门日报》)
  其实,这则消息假得离谱,前后矛盾。前面说,杨贵兰的准考证丢了,后面又说,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况且厦门没有104路公交车,也没有“新西站调度亭”。
  事实上,每年高考前,网上都会流传某考生丢失准考证的信息。善良的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微信群内和微信朋友圈转发。导致“杨贵兰丢了准考证”每年都在朋友圈“疯传”。
  散布这样的谣言,并非只是恶作剧。今年,相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高考假新闻、假信息,提醒网民擦亮眼睛,其中之一就有这类虚假消息:不法分子往往借此虚构情景骗取网民同情,提供虚假信息,所留手机号码多为“吸费”电话。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也有网民借高考话题散布虚假信息博取关注。
  但“杨贵兰丢了准考证”谣言的可恶,更在于消费人们的善良感情,消解人们的同情心。许多人助人为乐,却不料反而掉入“吸费”陷阱,以后还敢做好事吗。这对社会的风气,显然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问题还在于,诸如赶考前,考生因丢失了重要东西而求助,这样的事确实会发生,但许多人鉴于曾经上当受骗的教训,或会不予理睬,不仅让求助者得不到及时的帮助,长此以往,还必然助长冷漠风气,不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公众的认知也将陷于混乱之中,整个社会都有可能因此失去价值判断的准星。
  对网上传播谣言,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到《电信条例》,已有相关规定,如对于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谣言的,可以扰乱公共秩序论处,并追究相应的责任,那么,对于“杨贵兰丢了准考证”之类谣言,也应该查查散布者到底是谁,否则,必然每年都要“疯传”。

别再让“丢了准考证”每年“疯传”
2020-07-07济南时报
钱夙伟
年年“丢准考证”,莫成“狼来了”
  昨天,微信朋友圈疯传一位高考考生杨贵兰的准考证落在公交车上的消息,真相是:假的。(7月6日《厦门日报》)
  其实,这则消息假得离谱,前后矛盾。前面说,杨贵兰的准考证丢了,后面又说,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况且厦门没有104路公交车,也没有“新西站调度亭”。这里还有一个破绽,本市学校就读的应届考生准考证并不在考生身上,都由班主任保管。
  事实上,每年高考前,网上都会流传某考生丢失准考证的信息。善良的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微信群内和微信朋友圈转发。导致“杨贵兰丢了准考证”每年都在朋友圈“疯传”。
  散布这样的谣言,并非只是恶作剧。今年,相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高考假新闻、假信息,提醒网民擦亮眼睛,其中之一就有这类虚假消息:不法分子往往借此虚构情景骗取网民同情,提供虚假信息,所留手机号码多为“吸费”电话。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也有网民借高考话题散布虚假信息博取关注。
  但“杨贵兰丢了准考证”谣言的可恶,更在于消费人们的善良感情,消解人们的同情心。
  对网上传播谣言,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到《电信条例》,已有相关规定,如对于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谣言的,可以扰乱公共秩序论处,并追究相应的责任,那么,对于“杨贵兰丢了准考证”之类谣言,也应该查查散布者到底是谁,否则,必然每年都要“疯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