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非遗成为“网红”

标签:
非遗 |
分类: 时评 |
钱夙伟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晚,一场“把非遗带回家”的专场带货直播节目火了。这场直播由央视主播尼格买提、王宁和淘宝主播李佳琦一同主持,在线推荐了二十多款国货非遗小吃和地方特产,还有绢扇、香包等各类工艺小件和非遗文创。多款产品上架“秒光”。非遗也成了“网红”。“冷门”的非遗,正在更接地气地走进人们的生活。(6月17日中国新闻网)
在互联网时代,直播成了最时髦的传播方式之一,尤其是当下疫情期间,通过直播“云”上销售,无疑是产品走向市场、乃至拉动消费的捷径。现在许多商家都已经尝到了甜头。其实,这种对自己产品的市场吆喝,本来就是销售的常规做法,只不过于“互联网+”时代,也“转战”到网上。然而尽管直播“带货”已经成为销售常态,相对小众的“非遗”亦加入其中,却仍让人觉得新鲜。
其实,这本来也并不让人意外。于目前大多数非遗的现状,尤其需要以“直播”这样的形式来为自己“吆喝”。显然,“非遗”正是因为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还没有真正为当今社会的市场所广泛接受,知音乏人,有的甚至濒临绝境,否则,也不会成为“非遗”,而需要保护。因此,保护“非遗”,固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予以扶持,对“非遗”要有政策上的倾斜,但另一方面,“输血”的目的,最终是增强“非遗”本身的“造血”功能,以强健的“体魄”去重新赢得市场。这就需要“非遗”凭借自身的魅力,去开拓市场赢得市场,而现在大环境下,直播“带货”就是最管用的手段之一。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非遗直播,都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效果。
通过非遗直播,非遗传承人“云现场”展示绝活,推介产品,也是一种“活态”的传承。非遗只有“活态传承”,才有可能改变后继乏人的现状。比如这场直播在各平台总计吸引100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共售出总价值超过1261万元的非遗产品,如此火爆表明,“活态”的非遗,也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认识、喜爱非遗,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将因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可以说,“活态传承”其实是弥补了非遗传承中的一个空白,而依托“活态传承”,也必将为非遗文化的传下去、走更远,乃至将一个个非遗作为一门门产业做强做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因此,期待有更多的非遗“触网”,进而成为“网红”并走进人们的生活。
前一篇:有“玩具世界”,还沉迷手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