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遗扶贫”值得大力推广

(2020-06-15 16:33:08)
标签:

扶贫

非遗

分类: 时评
“非遗扶贫”值得大力推广
2020年06月16日长春日报
□钱夙伟

       绘画、打样、粗雕、出细、打磨等,走进甘肃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十多位艺人正在制作砖雕,他们中有一半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里工作的张海林正熟练地在一块砖上雕刻。这样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甘肃已经“遍地开花”,“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甘肃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
(据中国新闻网)
       甘肃地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已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000多条。截至2020年5月,甘肃的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对于助力脱贫致富而言,“非遗”无疑是亟待开发的“富矿”。
       问题是“非遗”如何走向市场。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已然发生巨大变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非遗”大多濒临绝境。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尽管“非遗”资源丰富,却“守着青山没柴烧”。
       但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许多“非遗” 虽看似落伍于时代,却仍然有着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现在“非遗”于每年春节各地庙会广受追捧,“非遗”产品销售火爆,就表明“非遗”仍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只要加大对“非遗”的挖掘、包装和推广力度,特别是充分展现其内藏的文化价值,就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与探索,进而激发出更有效的市场需求。因此,“非遗扶贫”的模式也完全可以成为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之道。
       必须强调的是,现在“非遗”面对的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非遗”要延续自己的生命,必须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否则,只会窒息自己的生命。因此,“非遗”需要创新和发展,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改造提升,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若此,既传承、发展了“非遗”,又助力了精准扶贫。截至目前,甘肃有文旅部“非遗”司支持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甘肃省文旅厅、省扶贫办认定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1家,市(州)文旅和扶贫部门认定13家,共计106家。这些工坊吸纳就业47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甘肃的“非遗扶贫”模式已经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值得大力推广。
“非遗扶贫”值得大力推广
“非遗扶贫”值得推广
2020年06月15日珠海特区报  
钱夙伟
“非遗扶贫”值得大力推广
  12日,兰州交通大学驻临夏州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创产品新闻发布会,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召开。“只有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非遗作品才能达到活态传承的效果。”兰州交通大学驻临夏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发团队代表表示,“我们的文创产品立足于临夏砖雕和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合‘非遗、文创、扶贫’三大主题。”(6月13日中国新闻网)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枹罕”,又名“河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不佳,但文化资源丰富。自2006年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回族宴席曲、临夏刻葫芦等2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河州羊皮鼓舞、永靖傩舞傩戏等119个项目入选州级非遗名录。
  但现在非遗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尤其是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包括临夏砖雕在内的非遗,却不能转化为经济收入。也正因此,长期来,许多地方尽管非遗资源丰富,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大凡也是“守着青山没柴烧”。
  但非遗能延续至今,毕竟有着存在的合理性。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如今依然有着极大的魅力,许多非遗看似已落伍于时代,但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非遗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现在非遗在每年春节各地庙会上广受追捧,销售火爆,即表明非遗仍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传统往往有着更持久的市场生命力,非遗完全可以融入当今的市场。“非遗扶贫”的模式,也完全可以成为农民的脱贫致富之道。
  当然,现在非遗面对的,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非遗要延续自己的生命,必须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因此非遗必须要创新和发展,走一条符合时代的新路。比如兰州交通大学相关团队那样,对传统产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形成更加满足社会需求、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此,非遗既得到了传承,又助力了精准扶贫。目前,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农村,至今保留着数量众多的非遗,让更多的非遗成为农民的脱贫致富之道,甘肃的“非遗扶贫”模式值得借鉴,也值得推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