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时代,图书更要“主动出击”

标签:
图书馆 |
分类: 时评 |
2019-12-04海峡导报
钱夙伟

近日,“海峡导报20周年20项暖城工程——春暖花开 暖城暖事”之“邻里书屋”项目迎来了新进展,翔安区浦西邻里书屋和上塘邻里书屋正式揭牌,对外开放。“明亮宽敞的阅读环境,丰富的藏书资源,这样的‘图书馆’,真的建在我们‘家门口’。”揭牌当天,不少浦西社区居民都赶到现场,十分高兴。(12月3日《海峡导报》)
这两个邻里书屋均为全市通借通还的片区分馆,可以说图书馆还是那个图书馆,只是延伸到了居民的“家门口”。“家门口”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借阅方式,引导人们走近图书,对片区的文明氛围当然是一个促进。毫无疑问,海峡导报暖城工程的这个切入点很实际,很有文化气息。同时,这种无限接近市民的书屋,也让图书馆里少一些“睡大觉”的书籍,使更多的书籍在读者的手中活跃起来。
现在不少人对书籍阅读抱着消极的看法,因为他们觉得,越来越多人习惯于读图、手机、看视频等阅读方式。但换个角度看,正因为这样的现状,所以思想深邃、内容翔实而文化“含金量”极高的纸质书籍才更要加把劲,要尽量地“主动出击”。
前一篇:“科普谣言”也得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