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燕赵都市报
钱夙伟
近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河北体育学院40名大学生旷课多被直接退学”等事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认为,如果学校是依据相关规定作出的处理,这是一个好信号。(11月25日《法制日报》)
据报道,今年6月18日,河北体育学院40名学生因长时间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也未办理相关手续,或因休学期满未返校办理复学或退学申请被学校做退学处理。此事持续发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连日来,部分高校对于少数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均采取了类似措施。
不必讳言,一旦上了大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以为“人人都能毕业”,“考不及格不要急,毕业时一起考学校肯定会让过”成了师兄师姐一届传给一届的“宝贵经验”,“清考”成为部分学生获得毕业证的一大“法宝”。所谓“劝退”往往只是说说而已,于是很多大学生对于旷课之类的行为根本不当回事,这也成了部分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拦路虎”。
正是因为“人人都能毕业”,让一些大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这或是学生缺乏自制力的体现,但更是因为“学校肯定会让过”的教学管理模式。显然,在一些大学“人人都能毕业”的语境下,教学秩序的松懈乃至混乱也就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如此“人人都能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又有多少含金量?几年前,斯坦福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罗思高的一项研究认为,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具备的部分批判思维技巧是全世界同龄人中最强的,但两年后,他们却失去了这个优势。罗思高表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人都能毕业”的“严进宽出”,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显然,“把整个大学4年的黄金学习时间都白白浪费”并非杞人之忧。
当然,大学不是中学,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治学氛围,但这并非是说可以放任自流。无论大学还是中学,学习都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好”都应是学生的首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来自于自律,也来自于他律——严格的管理无疑就是帮助学生增强自律意识、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优胜劣汰、并非人人都能毕业,于高中阶段如此,也应是高校的应有之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显然,只有增加学习的压力,
“因旷课多被退学”,学生学习成绩不合格就不能毕业或者需要被降低学位——让这样的淘汰机制成为大学常态,高校教育提质才能落到实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