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1海峡导报
钱夙伟

7月30日,上海,多位年轻女孩聚集在一台泡泡玛特自动贩卖机前。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盲盒”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所谓盲盒是因为在没被拆封前,玩家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玩偶,而真正让盲盒进入大众视野的是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保守估计,厦门玩家数量有四五千人,以女性为主。(10月9日台海网)
收藏或者交流盲盒,本来是一种小众爱好,那倒也无可厚非。如今出现逐之者众,并且价格非理性上涨的“疯狂的盲盒”,是因为被资本和“潮玩黄牛”带离原有轨道。换言之,什么都可以炒作的当下,盲盒和35年前“疯狂的君子兰”和近年来“疯狂的球鞋”一样,也变得“疯狂”起来。比如“原价59元的产品,在二级市场能被炒高几十倍”。
这显然背离了盲盒的本来价值。而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有涨必有跌,尤其是人为炒作哄抬之下,大涨更必有大跌。而且,于盲盒本身,毕竟只是一个玩具,于如今多元时代,无论多么的“潮”也“领”不了太长时间的“风骚”。若此,当“盲盒热”消退,那些高价买进的盲盒如何出手?
当然,多数参与炒作的人都知道自己在投机,知道这不过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但是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接最后一棒的那个傻瓜。于是这样的炒作,经常是越来越疯狂乃至走向失控。
而这正是“搏傻游戏”的“游戏规则”,谁都可以当传花者,击鼓者却只能是大资金,也正是他们拥有操纵价格的能力。一旦他们停止击鼓,那烫手的山芋必定在那些盲目跟风者手中,于是,自己赚得盆满钵满,更多的人则可能血本无归。
凡违背市场规律的虚火,总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确实喜欢盲盒而根据财力购买应可理解,但如果参与炒作那就要谨慎了。投机性质的“搏傻游戏”总会结束,泡沫的破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面对“疯狂的盲盒”,需要的是保持理性,保持诱惑面前的定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