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8日教师报
钱夙伟

图为孩子们观摩实验。重庆科技馆供图
2009年9月9日,经6年立项筹建的重庆科技馆建成开馆,结束了重庆没有省市级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馆的历史。开馆十年,重庆科技馆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1800余万人次。通过创新发展,该馆现已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9月9日中国新闻网)
据重庆科技馆介绍,“2015年,我们向市内中小学发出邀请,希望把孩子们的课堂搬到科技馆里,通过体验展品和科学实验、科普剧、科学小制作等寓教于乐的科学课程,去培养孩子们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日常展出,科技馆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孩子们成了“3D打印师”“桥梁建造师”“服装设计师”……有的学校还把日常课程也搬到了科技馆,老师借用各种展品,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希望在这里,为孩子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构筑一个科学的梦想。”
显然,为吸引孩子,重庆科技馆做足了“功课”。而科技馆尤其于当下的孩子,确实也是最为需要的。如今,功利和物欲诱惑的无处不在,文化的多元,虚拟的网络世界,都在争夺着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而应试教育之下孩子们还背负额外的课业压力,即使假期期间,各种各样的课外“加餐”让孩子们分身乏术,科普于不少孩子生活中已经处于“边缘化”,也因此,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科技馆,当然应该想方设法去吸引孩子。
我们曾经有过《十万个为什么》风行的时代,诸如《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兵器知识》这样的科普杂志,一时洛阳纸贵,尤其让年青人引以为时髦。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全民的创新精神几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更需要重新点燃当年的科学热情。而于提升国民素质,科技的普及更是其中应有之义。尤其于青少年,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的兴趣,树立当科学之星的理想,既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施,也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无疑尤其凸显了科技馆的地位和重要性,科技馆本来也应该大有作为。
创造条件,引导孩子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是全社会的责任。发挥科技馆的作用,激发和坚定孩子追索科学的志向,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动手能力和严谨精神,不仅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如果进而造就他们成为科学之星,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也因此,科技馆都应该如重庆科技馆那样,不仅是成年人培养探索科学世界的好去处,更应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