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吗?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近日做客《开讲啦》节目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她还拿自己孙女举例,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李玫瑾教孙女:“可以揪住对方耳朵,直到对方放手。”这一说法,一下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应该教孩子忍耐一下,也有人支持打回去,网友看法不一。
打人固然不对,但“打回去”与“以暴制暴”没有区别,有悖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何况,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难以保证“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比如挨了打的同学当时手上正好有铅笔刀,或者手边有板凳,他拿起这些工具反击,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理智的做法,应是教育孩子被打或看到有人被欺负时,不要忍气吞声,不要害怕,要保持冷静,应先学会如何摆脱暴力,然后向老师、家长或民警等求助,机智地拒绝侵害、反抗侵害。与这样的循循善诱相比,建议“打回去”显然有逞一时口快之嫌。
何况,“打回去”还可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从而激化矛盾,酿成不必要的冲突。很多情况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况,因为失误或玩笑过头,这种情况下应该教孩子包容。即使是面对有针对的、故意的欺凌,也并非就要以“打回去”进行反抗,还可以寻求老师、父母的帮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其实,宽容本来也不过是道德常识,于道德高尚的人,更不过是为人的基本要求。多少年来,一代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宽容相待是其中最基本的一课。虽然如今是竞争年代,但这样的传统美德并不过时。现在不少孩子从小受不得一点“委屈”,凡事少有宽容和体谅,我们教育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回去”,显然无助于其树立宽容大度的人生态度。
孩子处在受教育阶段,跟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关键看孩子的认错态度,以及家长如何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只要家长不是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是替孩子道歉,并教育孩子以后不能再打人,说不定两个孩子还能成为好朋友。由此而言,“打回去”不但会使矛盾扩大,更有可能会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一个馊主意。
“打回去”?专家别出馊主意
2018-11-19市场星报
钱夙伟
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吗?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开讲啦》节目时,也被问到这个问题。节目中,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一说法,一下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应该教孩子忍耐一下;也有人支持打回去。对此,教育专家和法律界人士各有话说。(11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
当小孩吵架,家长唆使“打回去”的,确实并不少见,但以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的身份,作为央视一档颇有影响的品牌节目的嘉宾,这一说法无疑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由此将产生的导向性,不免让人担忧。
比如,打人固然不对,但“打回去”“与以暴制暴没有区别”,有悖传统的价值观。何况,“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难以保证‘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打回去”还可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从而激化矛盾,酿成不必要的冲突。有教育工作者表示,很多情况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况,因为失误或玩笑过头,这种情况下应该教孩子包容。即使是面对有针对的、故意的欺凌,也并非就要以“打回去”进行反抗,还可以寻求老师、父母的帮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其实,多少年来,一代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宽容相待是其中最基本的一课。虽然如今是竞争时代,但这样的传统美德并非已经过时。而宽容,本来也不过是道德常识,是为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当现在不少孩子从小受不得一点“委屈”,凡事少有宽容和体谅,教育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回去”,显然无助于树立宽容大度的人生态度。
也因此,有家长认为,“孩子是处在受教育阶段的,跟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是难免的。关键看孩子的认错态度,以及家长如何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只要家长不是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是替孩子道歉,并教育孩子以后不能再打人,说不定两个孩子还能成为最好的朋友呢。”显然,即使同是作为家长,李玫瑾的“打回去”也并不高明,作为专家,更是出了一个馊主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