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不妨试试“桶长制”

标签:
垃圾分类 |
分类: 时评 |
钱夙伟


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举措。作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之一的沪郊奉贤区发布最新消息,这里正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桶的三级“桶长制”,让垃圾分类理念和做法在农村真正落实。(9月26日新华网)
在此次试点的三级“桶长制”中,“一级桶长”由村委会班子成员和有关分管干部担任,每人划片包干一个责任区,然后对责任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为责任区内的党员和志愿者,按照就近原则,结对若干村民住户,直接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三级桶长”为垃圾收运保洁员、分拣员,干、湿垃圾桶的桶身上贴上收集员的名字,分类收集的成效一目了然。
显然,三级“桶长制”,其实是三级负责制,各级“桶长”责任明确,又落实到人,垃圾分类哪个环节没有到位,可以对号入座,避免了责任追究中的一笔糊涂账,也可以倒逼各级“桶长”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桶长制”配套的分类标准。上海奉贤是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之一,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过程中,首先统一分类标准,农户将垃圾按“会烂”“不会烂”进行一次分类,村级分拣员对农户未分类彻底的垃圾按“会烂”“不会烂”进一步分拣,在此基础上对“不会烂”垃圾按“好卖”“不好卖”进行二次分类。“会烂”垃圾在村里按就近原则,通过农村农业垃圾处置设备处理;“不会烂”垃圾则按照“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模式进行处置。
相对于目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通行分类标准,奉贤区农村生活垃圾按“会烂”“不会烂”分类,“不会烂”垃圾又按“好卖”“不好卖”进行二次分类,这样的标准从农户的生活习惯出发,简单明了,既结合农村实际,也接地气,无论农户还是“桶长”都便于识别,也有利于“桶长”的操作。
国内自2000年起就在诸多大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虽历经多年努力,成效难言乐观,而农村的推行更加不易,难就难在习惯的养成。培养分类投放的意识,固然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更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责任体系,以及易于掌握实施的操作规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分类标准,唯有如此,分类投放才因为更契合农村的生活实际,也更有利于推行。因此,奉贤区的“桶长制”,值得各地借鉴和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