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4日长春日报
钱夙伟
8月29日上午,中山大学2018级新生开始报到,在南校区东区120栋女生宿舍,有两个家政保洁人员在打扫宿舍,经过3个小时左右的清洁,整个宿舍里里外外焕然一新。这两位家政人员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妈妈请来的。(据《南方都市报》)
虽然要花费将近500元,但是这位妈妈觉得值,一是因为家政本身很专业,清扫更干净,二是现在的孩子在家很少做家务,让他们去打扫卫生,于心不忍。虽说“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但简单的室内清洁打扫工作没什么技术性,每个人都应该会,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妈妈——“于心不忍”。
其实,于大学新生而言,打扫宿舍正可以当作入学的第一课。许多高校也早已把这样的劳动作为一项学习的内容,不少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劳动课。例如2011年开始,安徽师范大学就对入学新生开设劳动实践课。劳动实践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决定着他们能否拿到学分、顺利毕业。湖北工业大学则于2012年11月起开设劳动必修课,规定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时间为劳动课,按时参加劳动的学生可获得一个学分。
劳动本来就应是学业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学业。有专家认为,“传统式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劳动在一个人品性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方面所施加的影响。而劳动教育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服务或社会服务的方式,摒弃‘好逸恶劳’的心态,从中体验到服务的意义和快乐。”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劳动课更加不可或缺。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不少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发生了偏差,于是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曾有报道,温州某高校的一个学生,从家里带了600双袜子,两天换一双,然后就丢掉。虽然这只是个特例,但是,缺乏劳动观念却是普遍现象。不少家长至今依然只会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受累,而这就如高尔基所说,不过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
只“育分”不“育人”的结果,不仅导致了青少年吃不得苦,耐不得劳,更造成了心理上的弱不禁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将带来学生身上诸多品质的缺失,视劳动为低贱的腐朽观念必然沉渣泛起。而这尤其让人担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将来如何走上社会承担责任?也因此,大学生打扫宿舍,家长绝不能“于心不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