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6日皖江晚报
钱夙伟
“平时也就五六对,前天我们办了18对。”7月4日,石家庄市裕华区婚姻登记处一位工作人员说起最近“扎堆”离婚的现象时坦言,“这两天离婚的人比平常多不少,有人说是为了孩子上学,别的我们也不好多问。”
这是因为,近日石家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执行“幼升小”政策时要求: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才能上片内学校,否则只能接受调剂。为了孩子在片内入学,一些夫妻二人中有一方户口没在片内的,为此去办了离婚手续。
这样的政策显然是荒谬的,如今劳动力流动频繁,夫妻分别在异地打工的,几乎是常态,“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于不少家庭,简直是不可能的奢望。而另一方面,现在子女的教育,无不被父母当作头等大事,而这其实也是国家、社会的幸事,然而,现在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却被逼着离婚,让人情何以堪。
这也于法无据。《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无论在不在一处,都不影响孩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的权利。而“就近入学”的原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于每个家长都是迫切的愿望,也是教育部门应尽的责任,那么,“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不在一处,凭什么就“只能接受调剂”,不能片内入学?
无论于父母离婚得以于“片内入学”的孩子,还是父母没离婚导致“只能接受调剂”的孩子,这都是不公平的。这些孩子将因此觉得受到歧视,让他们从小在一种不平等的氛围里成长,乃至罩上自卑的阴影,对他们心灵上的伤害,乃至给家庭留下的创伤,可能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
“或许教育主管部门有不得已的苦衷,片区内孩子太多,容纳数量有限,不得不采取这样‘极端’的措施。”但如专家所说,在所有人都想吃蛋糕,而且分蛋糕者也想让人人都吃到蛋糕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根本问题——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做一个更大更好的蛋糕。因此,这一政策折射出的,说到底是相关部门工作的滞后被动。
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显然,如果是以父母离婚的方式,而取得片内入学的资格,那将不仅是社会的耻辱,更是教育的耻辱。婚姻是神圣的,逼着不想破裂的家庭非破不可的政策,是不人道不人性的。显然,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反思的,除了权力运作的粗暴,更是宽厚仁慈之心的缺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