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设置应“冷热”均衡

标签:
专业设置 |
分类: 时评 |
2018-06-30长春日报
钱夙伟

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18年共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105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6个,合计新增专业2311个;撤销241个专业,涉及135所高校。其中浙江省有29所高校共新增64个专业。(据《钱江晚报》)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均与信息技术相关,其中,250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60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也有18所高校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显然着眼于与市场的对接。
无庸讳言,由于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因此造成就业岗位的“僧多粥少”,已经在进一步地加剧着大学生的“就业难”。这显然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于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入成本而言,于本人付出的心血和青春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当然,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保证社会科学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某些“冷门”专业、民族特色类专业,不能一味与市场接轨,否则有可能后继无人。但这显然不是学生需要承担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读大学主要就是要助力自己今后的就业,而且,无论如何,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因此,专业的设置,首先应把学生的充分就业放在第一位。
将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对接,可以从源头上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制止就业机会不大的学校、专业的盲目扩招,及早地分流到其他的教育层次,培养目前就业市场的紧缺人才,保持“热门”不热,“冷门”不冷,既让社会的人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又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只有实现对口、理想岗位的就业,才能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也因此,专业设置也要与时俱进,“今年有很多新专业可供广大考生选择”,也是势在必行。
前一篇:马路绿化,不种果树又如何
后一篇:治理“僵尸车”需要多一些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