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下 老同志之友
钱夙伟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随着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关于如何更好的推动养老事业以及提升养老服务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提议“单位养老”,解决老年人心理孤独。
“单位养老”的“单位”是广义性的,可以自由选择。比如同一个单位、熟悉的这些人都逐渐变老了,但是他们老了还能住在一块。因为养老本身最痛苦的就是离开亲人、没有亲人的陪伴、孤独的生活。进了养老院,还是孤独的生活,就谈不上养老了。“他需要一个熟悉的人一块老去,需要一个熟悉的环境一块老去。”养老最重要的是解决心理孤独问题。
而于现在的大多数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因此孤独难耐,几乎是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的普遍现状,虽然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是老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但子女忙于自己的工作,也有着自己的生活,要让子女更多地陪伴在身边,也确实勉为其难。“单位养老”让老人回归到“集体生活”,而老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单位情结”。因此,因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找到更多属于老年人的欢乐,更可以解除孤独和寂寞。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我国首个“抱团养老”案例:浙江省杭州市13位老人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近半年。抱团养老是一种会员制养老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是构建一个彼此之间熟悉的“单位”,共同分享乐趣与人生阅历,更大程度地丰富晚年精神生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抱团养老”这种新模式融合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因此成为老年人喜欢的养老方式。
养老事业需要政府主导,现在作为“单位养老”雏形的“抱团养老”,还缺乏法律层面的保护和约束,但既然是一种养老的模式,有关部门其实也可以将“抱团养老”纳入养老事业的框架之内,做好引导和促进的工作,比如给以政策、服务、场所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以逐渐推进“单位养老”。
尤其是随着智慧养老的推进,“单位养老”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延伸到有关部门的养老服务范围之内,让“单位养老”同样可以得到全方位、全天候的照料和护理,这样的“单位养老”自然就更让人放心。显然,如何让“单位养老”更切实可行,有关方面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