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护士” 亟须规范

标签:
共享护士 |
分类: 时评 |
2018-05-19浙江工人日报
钱夙伟
据媒体报道,家住福州城郊的老李,患有直肠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更换造口袋,费时费力排队,还要麻烦家人跟着遭罪。日前,通过一款APP预约了两名护士上门为老李在家完成了造口护理,“省去了路上和就诊排队的时间,花了不到200元,特别值得。”
据了解,该平台是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双创中心扶持的一个移动健康护理服务平台,也是福建省内首个“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目。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智能化、科学手段及平台化管理,使患者及家人与优质护理资源高效、精准对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共享护士”无疑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新亮点。巨大的护理需求和专业护理力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整合,“共享护士”走进普通老百姓家庭,为专业护理服务进入家庭开辟一条途径。护士上门送医,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患者来说,更是一项极大的便利。
“共享护士”于缓解老人医疗护理资源的不足,尤其具有紧迫性。目前我国2.22亿老年人中近1.5亿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人,预计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巨大,但现在如果上医院就诊,不说医院里人满为患,即使是足以让人等得崩溃的候诊时间,也早已让人“望院生叹”。
而“共享护士”借助分享经济模式,将分散的护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破了传统医疗行业壁垒,既解决了老人的就医难,也可以减轻家庭养老压力。更重要的是,护士们是经过培训的技能人才,与普通的保姆、护工相比,她们的服务更加专业、周到。
在如今护士整体收入水平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共享护士”模式为护士提供了技能变现的机会,在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收入。据统计,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324万人,在已离职护士中,48.8%的护士离职原因是收入低。“共享护士”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留住人,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护士行业。
当然,“共享护士”上门提供服务,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比如,护士上门的行业标准尚未统一、风险规避制度缺乏,对护士以及病人而言,都没有保障。显然,“共享护士”一方面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尤其需要有关方面给予规范和完善,让“共享护士”的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前一篇:男童获救难掩监护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