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树”应成为建设中的常态

标签:
保护古树 |
分类: 时评 |
2018-05-09河南日报
钱夙伟
2016年,因为道路建设施工,建设方计划移植这棵“扁桃王”,可外围泥土被开挖没多久,“扁桃王”部分根系裸露、受损,导致叶片掉落、发黄,主干出现干腐和虫害,已成濒危植株。为了让这棵古树存活复壮,建设方改变了原来的施工方案,将“扁桃王”留在了道路中间。久而久之,这棵赖着不走的“扁桃王”就成了附近村民口中最“牛”的“钉子树”,成为一个让人赏心悦目、不可多得的景观。
这棵树的存在,是一个活生生的保护古树的样本,既可得到视觉的欣赏,也让人受到一次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或许这要增加施工成本,但与古树得到保护的价值,显然是无法相比的。让所有的古树都能像“扁桃王”那样享有“钉子树”的“待遇”,固然需要自觉的保护意识,更需要法律的护航。否则,虽然古树名木名义上依法受到保护,但这种保护也必然是脆弱的,甚至是形同虚设的。无疑,当生态、环保已成为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更需要切实纳入法治的轨道,唯有如此,道路中的“钉子树”才不会是一个孤例,而成为建设中的常态。
“钉子树”应成建设常态
2018-05-09北京晨报
钱夙伟
前一篇:“有机蔬菜”任意贴标谁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