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老 |
分类: 时评 |
□ 钱夙伟
13名来自不同家庭的老人过去半年来在杭州共享一栋三层别墅,这些居民大多六、七十岁,他们自7月起住在杭州郊区余杭的一栋别墅内,互相帮忙做家务。一位老人说,他们生活得很快乐,找到了当下生活的乐趣。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抱团养老”。有人认为类似的安排也许是照顾中国越来越多老年人的一种办法。(1月4日《中国青年网》)
或许,老年人有着各自的脾气性格习惯,以前又素不相识,现在要在一个“大家庭”里共同生活,要融洽相处并不容易。但是这个“大家庭”“抱团养老”的成功表明,如果“抱团养老”的成员有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大致相同的志趣,又事先约定各自的义务和责任,“抱团养老”并非不可行。
实际上,于现在的大多数老人,对“抱团养老”都是渴盼的。儿女不在身边,因此孤独难耐,几乎是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的普遍现状,虽然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是老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但子女忙于自己的工作,也有着自己的生活,要让子女更多地陪伴在身边,也确实勉为其难。“抱团养老”让老人回归到“集体生活”,而且,同是老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找到更多属于老年人的欢乐,更可以解除孤独和寂寞。
“抱团养老”还有助于化解目前社会养老的困局。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占比16.1%,即中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到了2050年,其比例将占到30%。而老人中,有近半数是空巢。老人都要住进养老院,实现社会养老,显然并不现实,而居家养老则又面临护理人员的不足。固然,由于是“组织新家庭”,“抱团养老”仍然是居家养老的性质,但由于老人之间年龄、健康虽各异却也可互补,因此让互相之间的帮助照顾有了可能,应该说,于养老,这既为子女,也给社会减轻了压力。
养老事业需要政府主导,“抱团养老”固然是一种自愿的结合,但既然是一种养老的模式,有关部门其实也可以将“抱团养老”纳入养老事业的框架之内,做好引导和促进的工作,比如给以政策、服务、场所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随着智慧养老的推进,“抱团养老”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延伸到有关部门的养老服务范围之内,让“抱团养老”同样可以得到全方位、全天候的照料和护理,这样的“抱团养老”自然就更让人放心。显然,如何让“抱团养老”更切实可行,有关方面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
“抱团养老”是个好主意
2017年12月20日华商报
“抱团”之前,王阿姨夫妇在家接待、面试了20多对夫妻,从中挑选了几对夫妇。“抱团”之后,又签署《结伴养老协议书》,规定了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实践证明,只要做好这些“抱团养老”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抱团养老”并非不可行。实际上,现在的大多数老人对“抱团养老”是渴盼的。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升至2.2亿,其中近半数是空巢,“抱团养老”不仅能够帮老人们解除孤独和寂寞,还因为老人之间年龄、健康各异,可以互相帮助照顾,是一种居家养老的好办法,为子女和社会减轻了压力。
养老事业需要政府主导,“抱团养老”固然是一种自愿的结合,有关部门不妨将其纳入养老事业的框架之内,做好引导和促进的工作,比如给予政策、服务、场所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随着智慧养老的推进,“抱团养老”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延伸到有关部门的养老服务范围之内,让“抱团养老”同样可以得到全方位、全天候的照料和护理。这样的“抱团养老”,会更让人放心。
“抱团养老”
2017年12月20日西安晚报
钱夙伟(浙江 职员)
这个“抱团养老”案例是如何实现7户人家和谐相处的?
老年人有着各自的脾气性格习惯,以前又素不相识,现在要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要融洽相处确实很难。王阿姨“抱团养老”的成功,在于“抱团养老”的成员,有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大致相同的志趣,“抱团”之前,王阿姨夫妇在家接待、面试了20多对夫妻,从中挑选了几对夫妇。“抱团”之后,又签署《结伴养老协议书》,规定了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实践证明,只要做好这些“抱团养老”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抱团养老”并非不可行。
后一篇:娃娃选手折射南音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