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7海峡导报
□钱夙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农耕古诗朗朗上口,很多人都熟记于心。10日下午,集美区田头社区书院品牌课堂“农耕讲堂”——“四季耕耘,一方农香”插秧体验活动在书院户外体验田开展,20位亲子真正体验了一把“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和乐趣。(8月15日台海网)
现在的城市孩子居住在水泥“森林”之中,即使节假日也被作业所捆绑,而不少学校因为害怕“出事”,连春游秋游都取消。“农耕教育”的匮乏,是普遍的现状。于是,很多孩子连许多平常蔬菜也叫不出名字。而这当然并非只是“五谷不分”,折射出的是孩子生活中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四体不勤”不可避免。也因此,更经不起风浪,受不了挫折。“农耕体验”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实在很重要。让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从认识秧苗开始,一步一步学会插秧”,感受稼穑之艰,是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学农”课并没有过时,社区书院开设“农耕讲堂”有着导向的意义,值得为之点赞,也多多益善。当然,在学校开一门“学农”课,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农耕教育值得尝试
2018年12月04日云南日报
钱夙伟
近日,浙江杭州一所幼儿园开展了一堂特殊的课程,即组织小朋友到稻田中割水稻。秋雨中,小朋友戴着头套、手套,拿着小镰刀在田里收割水稻,相关照片和视频也在网上热传。幼儿园园长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割水稻是食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当天共有65名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参与收割水稻,活动结束后,每个小朋友领到2斤新米,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这样“特殊课程”令人耳目一新,现在城市的孩子居住在水泥森林之中,平时的轨迹是从家门到校门,以及一些旅游景区,“农耕教育”的确是比较匮乏的。
“农耕体验”于现行教育的现状、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农耕古诗孩子们几乎都朗朗上口,但并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含义,以致知行脱节。让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耕文化,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的确是值得探索的一种课堂。
实际上,以前学校里就开有一门“学农”课,让孩子在农村这个成长基地里近距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于幼儿,开设“农耕教育”的课程似乎有点早,但其实这样的“农耕教育”恰恰也需要从娃娃抓起,这对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崇尚节俭、自强自立等良好品格,有着积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