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湖州日报
○钱夙伟

近日,北京晨报记者骑着自行车,跟随东四邮局开筒员杨明轩去取信,老杨负责整个东四邮局片区,骑自行车一圈8公里多,分布有9个信筒。
9个信筒都开了一圈,用时大约一个半小时,老杨取回来11封信,其中有4封是明信片,其余都是发往单位的信函。(1月25日《北京晨报》)
家书的件数居然为零,让人叹息。“见字如面。”多年前这个时候,远方的亲人捎来一封家书,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期盼,邮递员在这个时候也成了“最可爱的人”。时过境迁,在通信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写信的日子早已离我们远去。
毋庸讳言,于如今数码时代,当传统的家书遭遇迅捷的网络,现在还有几个人会写家书?然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于亲情的传递,家书其实是无可替代的,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如此耐唱,显然不仅因为其中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更是因为人们对家书的怀念。
对于大多数80后、
90后来说,“家书”如今已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且不说不少人几乎已经不会动笔,时间也让人“耗不起”。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利来利往中,动笔写家书的时候,或许就与一个机会失之交臂。也因此,即使是打个电话,也是例行公事虚与应付的寥寥数句,据说有个大学生的电话甚至只简短到一个字“钱”。
家书其实并不仅仅只是用纸与笔就能写成。家书无疑是感情的浓缩和沉淀,因此家书也尤其需要慢的节奏,才能每个字都付诸深情,比如家书中蕴含着万千的思念和牵挂,可以说是字字千金。显然,家书,于形式,是传承文化,于内容,是守护真情。
如今的世界瞬息万变眼花缭乱,但有的东西,比如家书,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变迁,都不能够失去,也无法被取代。于当下浮躁的时风之中,只有传统的道德文化,让我们能够不忘初心,坚守一份情怀和责任。如果这样的叙述于不少人还略显“宏大”,那么,静下心来写一封家书,大概是如今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做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