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8南国早报
□浙江 钱夙伟

“导停员”向车主收取费用后才让停车。

动物园附近路段的绿化带上停满了车。

本报2012年5月7日6版,曾对“导停员”架空动物园停车场进行停车收费的现象作过报道。
      
春节放假期间,一些市民和外来人员带着孩子到南宁动物园游玩时,因听从路边“导停员”的指挥,将车停在路边或附近的停车场,结果交了停车费仍被贴罚单。原来,他们被误导,将车停在了不该停的地方。这样的场景,基本上一到节假日就会在动物园附近路段上演。(相关报道见本报昨日A4版)
      
报道中,交警方面回应称,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车多车位少”,始终有市民抱着侥幸心理违规停放;同时,所谓的“导停员”一看到交警就溜,警方警力有限,难以全天守候维持秩序。这固然是实情,但问题多年都得不到解决,有关方面难辞其咎。
      
既然是“车多车位少”,那么,需要追问的是,多年来到底增加了多少车位?或许增加车位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解决。比如动物园东生态停车场将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将会缓解动物园一带的停车压力”,既然如此,为何不早早规划并上马?
      
对于整治乱收费的“导停员”,确实有“警方警力有限”的难处。但“近几年来每逢节假日或周六周日,这些人现身收费已成常态”,那么,就算“全天守候维持秩序”有难度,集中力量打破这种节假日“常态”总是有可能的吧?
      
停车乱收费的问题长久不衰,说到底,是缺乏一个长效的管理和执法机制。对此,有关方面应予反思,而不是一味地推给“车多车位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