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5元电影票”成为常态

(2017-01-26 09:10:34)
标签:

电影

票价

分类: 文化

2017年1月26日呼和浩特晚报
●钱夙伟

http://www.belle8.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zAyNjQ0MnxjYWVlZWVkM3wxMzk2Njk3NjAzfDB8NzY4Njgz&noupdate=yes
       2017年伊始,电影市场格外热闹,8部电影扎堆春节档。但是,现实情况令人担忧,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速降至冰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电影票房补贴(简称票补)降温是市场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

       但是,记者发现,2017年春节档,票补风云再起。多家票务都推出春节优惠活动,票价也突破往年,不止是9.9元,甚至出现了8.8元、5元的电影票,似乎大片激战一触即发。

       关于票补,业内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票补可以助力市场扩张,培养用户消费习惯。还有一部分业内人士颇有微词,认为电影票补拔苗助长,“坏了规矩”。“过度票补只会造成虚假繁荣,不利于良性循环。”实际上,虽然当下票补重现江湖,但是规模并未扩大,只是摇旗呐喊的声音比较大,实际动作并没增加。

       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票价到底多少才是适宜的。导演陆川曾表示,中国现在的电影票价太高,已经超过了美国。也因此,现在的电影,基本上已让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即使按“比较正常”的一张电影票三、四十元计算,一个三口之家看一场电影要花费一百元左右,这对于工薪阶层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曾有一项调查,普通市民五年中未看电影的占83%,认为票价过高的达92%。

       票价的畸高,据称是因为“过多的资金被消耗在了演员的片酬上”,但其实,不切实际地攀比好莱坞大片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投入甚巨,动辄就是上亿乃至数亿,因此,必然地推高了票价,乃至居高不下。

       无论是追求明星效应,还是所谓的“大制作”,本来就是电影拍摄的一个误区。明星不是一部片子上座率的保证,而所谓的大片,也并非是指制作成本高。而现在,却似乎明星就意味着片子质量,而大片就是以场面恢宏也因此投入的巨额来显示。

       国产片毕竟主要是拍给国人看的,而让国人看得起,应是国产片的题中之义,而另一方面,也只有电影票价与中国目前的收入水平同步,才可倒逼更多的电影人更着重于质量和品位,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明星和大片效应,以至让电影与普遍老百姓渐行渐远。也因此,“5元电影票再现江湖”实在应该成为常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