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5日福建日报
□钱夙伟
今年中秋是月饼新国标启用后的首个中秋节。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去年12月发布月饼新标准,其中4.2.1.3款表示:“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等五种主要原料加工成馅的月饼可称为五仁月饼”。这条规定出台后,便引发各方热议,不少消费者、厂家对这条规定都不太认同。
现在,从重庆小面、扬州炒面,到西安肉夹馍等,有关方面热衷于标准化,但无不引来争议。就月饼新国标而言,一位老南京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吃了这么多年的五仁月饼,还没听说过五仁月饼里面要加橄榄仁呢,南京人爱吃的五仁月饼里一般有核桃、松子、花生、瓜子、芝麻等,从来没听说过要放什么橄榄仁,“这肯定不符合南京人的饮食习惯,不明白标准为什么要这么规定”。
不少厂家也玩起了消极抵抗,既然没有橄榄仁的五仁月饼不“正宗”,那就索性改个名得了。于是今年市面上的五仁月饼有了不少新代号,如京式五仁、传统五仁、麻五仁、素五仁等。某品牌的一款“净素五仁”,配料表中的五仁包括:西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芝麻、葵花籽仁,并没有出现橄榄仁的字样。
这显然让五仁月饼的标准很尴尬。月饼新国标的归口单位——全国焙烤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糕点分技术委员会则表示,条款中所列举的五种果仁,是基于广式五仁月饼的基本描述,“等”字的提出,是指在五仁月饼配料中不限于上述五种果仁的使用。
也就是说,五仁月饼一定要有橄榄仁是误读。其实,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这样的大机构,去给诸如五仁月饼定标准,并无多少必要。月饼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品种更是不胜计数。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中,各种不同风味口味的月饼,还在源源不断地推出,这标准如何订得过来?又如何筐得住月饼市场日新月异的推陈出新?
许多自成一派的月饼,并不是靠宏观层面的标准来传承,而是靠师徒相传。同时,传承人的技艺,也远非标准所能归纳。应该看到,标准化不仅将束缚住月饼师傅的经验和智慧,甚至还有可能限制月饼的创新和发展。标准化做出来的月饼,正如消费者所说,标准有了,特色却丢了。认为特色可以靠标准来传承,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出于懒惰的思维。所幸,月饼新国标是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标准,各种地方小吃的制作工艺标准,也是指导性操作规范而不是强制性的。
吃“月饼”并非吃“标准”
五仁月饼非得加上橄榄仁才算“正宗”?近日,有关月饼新标准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去年12月发布了月饼新标准,其中关于五仁月饼是这样规定的:“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等5种主要原料加工成馅的月饼可称为五仁月饼”,这条规定出台后曾引发各方热议。时隔大半年,媒体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消费者、厂家对这条规定都不太“买账”。
诸如月饼这样的食品,各式各样,口感各异,许多自成一派的传统品牌,传承人的技艺,远非“标准”所能规范。“标准化”不仅束缚了制作师傅的经验和智慧,甚至还可能窒息生存和发展。“标准化”做出来的月饼,正如消费者所说,“标准有了,特色丢了”。以为特色可以靠标准而“传承”,说到底,不过是出于一种懒惰的思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