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状元笔记”受冷遇的背后

(2016-08-08 06:31:15)
标签:

状元笔记

分类: 文化
“状元笔记”受冷遇的背后
2016年08月08日大连日报
钱夙伟
“状元笔记”受冷遇的背后
    随着各地高考状元即将踏入高校,暑假期间,“状元笔记”也成为网络热销商品。除了将状元笔记出版成书,近日一家拍卖平台首次将6位省级高考状元的笔记集中进行拍卖。但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此次拍卖活动追捧者寥寥,截至昨日22时拍卖结束,只有河北省文科状元袁嘉玮、贵州省文科状元林中文、贵州省理科状元潘丹阳的三份笔记被拍出3000元或1000元,其余笔记流拍。拍卖虽不热烈但争议不断,因此,也有3位状元不堪网友评论的压力昨天退出竞拍。(8月7日《北京青年报》)
    拍卖“状元笔记”,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炒作。固然,“状元笔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学习笔记是学习时根据自己需要做出的记录,因为侧重点的不同,也必然因人而异,并非对所有人都有用,甚至适得其反,有可能产生误导。
    所谓“状元笔记”的“市场需求”无非是出于一种取巧心理。笔记虽然可以复印,但“状元”不能复制。高中学习是个极其刻苦的过程,要想通过读别人的笔记走捷径,未免有些天真。真正的考试成绩还得靠自己根据自己学习实际进行艰苦努力。学习从来没有捷径,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做出来的笔记,无疑于自己受益终生,而这显然需要艰苦的付出。每字每句的得来,都需要凭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从大量的书籍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成为对自己有用的营养。拿着人家的笔记死记硬背,固然省事省力,但也因此不会再去开动自己大脑的机器,更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这已经是现在学生的通病。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孩子是我们的未来,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又如何担当未来?
    “状元笔记”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弊病。在应试思维之下,“标准答案”模式已然嵌入骨髓,不仅压缩和扼杀着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在埋没着学生的创造潜力。现在“状元笔记”从“热”趋“冷”,追捧者寥寥,实在是个好消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考正在回归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