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植树应快速走进“互联网+”时代

标签:
全民植树互联网 |
分类: 时评 |
2016-03-17中国绿色时报
钱夙伟

古树保护,少一点被砍后的严肃处理
2016年3月19日燕赵都市报
□钱夙伟
虽然依据有关条例,事后都会实施“严肃处理”,但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损失是不能弥补的。
17日,广州从化区城郊街道横江村的村民报料称,村里有一棵200多岁的古树近期遭到破坏。因它挡住了私人建房,导致部分树干被砍掉。街道表示,若认定该建筑为违法建设,将坚决予以依法拆除,并将对毁坏古树一事进行调查。(3月18日《信息时报》)
这棵参天大树身上挂着一块牌子,标明该树是有248年树龄的格木,于2013年8月被列入广州市古树名木。目前,且不说“部分树干被砍掉”,已是直接的“伤筋动骨”,“树的根部距离楼体约2米,树干紧挨着水泥墙”,也已经危及古树的生存。根据树木的生长特点,树干垂直投影外5米范围内,属于树木根部范围,也是树木的保护范围,尤其是古树名木,这个范围之内,绝对不能随意动土。
有关部门正对该建筑物加建部分进行调查,若认定为违法建设,将依法拆除,并将对毁坏古树一事进行调查,待事实查清后,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毁坏古树“严肃处理”显然于法有据,也只有让毁树者付出代价,保护古树的法律法规才有威慑力。然而,再严肃的处理,也无法改变这棵古树已受到损害的事实,这棵有248年树龄的古树,“根部距离楼体约2米”、“部分树干被砍掉”,几乎是无法补救的伤害。
这棵古树其实并非没有置于有关部门的保护之下。比如古树的管理责任单位城郊街道林业站表示,他们每个月都会对辖区内的古树巡查两到三次,但最近的一次巡查并未发现异常。
但由此可见,每个月“巡查两到三次”,显然不足以防范古树被破坏。保护古树,还需要一个更加健全完善的机制。比如监护责任,还要层层落实到古树所在的当地,乃至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的苗头,不仅林业部门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还可以会同当地及时制止。不仅如此,现在许多地方已引入了高科技的保护手段。比如南京早在2009年就对全市1268棵古树名木进行GPS定位,对古树名木实时监控,确保它们在城市建设中免遭破坏。
古树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和旅游观赏价值。然而目前误砍乃至乱砍时有发生,令人痛心。除了缺乏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这很大程度上还与监管手段有待升级有关。虽然依据有关条例,事后都会实施“严肃处理”,但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损失是不能弥补的。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古树的保护,防患于未然。
前一篇:将来谁还会竹编
后一篇:别让盲道成了“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