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学奇才”何以走得如此匆匆

(2016-02-26 11:00:52)
标签:

林嘉文

史学奇才

自杀身亡

分类: 时评

2016-2-26东方网
钱夙伟 

“史学奇才”何以走得如此匆匆
  一个高中生,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昨日突然传来噩耗,林嘉文自杀身亡,这一天才少年的离去,让人唏嘘,他究竟是怎么了?(2月25日《华商报》)

  林嘉文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史学奇才的突然去世,全国多所高校的史学研究专家均“很震惊,并对此表示遗憾。”
  于一个18岁少年的辞世,“遗憾”这个词显然显得冷漠了一点。确实,18岁正是花季,人生才开了个头,却走得如此突然而且还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实在让人扼腕痛心。
  林嘉文的走,并非没有预兆。23日晚10点多,一位与林嘉文更为熟悉的宋史研究专家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让大家快打电话给林嘉文,说“林嘉文写了些东西发给他”。但这位老师当时以为林嘉文只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所以没太当回事。
  实际上,林嘉文患有抑郁症已经半年多,并且一直在进行治疗。但知道林嘉文患有抑郁症的,显然不多,比如为林嘉文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作序的李裕民教授就表示,“我一点都不知道”。
  “从对历史感兴趣到走上史学研究之路”,很难说与患抑郁症有什么关系。但如此执着于史学,必然让他失去了许多少年生活的乐趣,而过早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被寄予厚望,成为他不能承受之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他1月26日晚所发的一条微信中所说:“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显然,当初的“感兴趣”,因为过多的荷载,已经转化为一种迷茫。
  而此时的林嘉文显然已经“身不由已”,他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鱼在江湖”,微信基本都与历史有关。据称历史老师和林嘉文亦师亦友,有时临近下课,还会留出几分钟,让林嘉文上台讲一会儿。“但他讲的太学术了,同学们能听懂的不多。”“太学术”凸现出林嘉文的忘我付出,但问题是,于一个18岁少年,史学本来不应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也正因此,“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高傲,不喜欢他的不爱打扫卫生,不喜欢他的不合群。但这些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所在。”而因为“史学奇才”,包括家长和老师的许多人,对相比于史学研究更重要的这一面,或许都忽略不计。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疏忽。
  “史学奇才”为史学研究画上了令人惊羡的一笔,但也更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无论如何,每一个孩子,都应该首先是一个普通孩子,他们的生活节拍,应该有着他们的轻松和欢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如果成为“史学奇才”,那么,可以有学术攀登上的艰辛与寂寞,却不大会有心理上的障碍。

 

“史学奇才”何以走得如此匆匆
2016-02-27浙江工人日报
■钱夙伟

 

  微观点:“史学奇才”过早离去留给人们的惨痛教训是,无论如何,每一个孩子,都应该首先是一个普通孩子。

  
  据媒体报道, 一个高中生,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2月24日突然传来噩耗,林嘉文自杀身亡,这一天才少年的离去,让人唏嘘,他究竟是怎么了?

  林嘉文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史学奇才的突然去世,全国多所高校的史学研究专家均“很震惊,并对此表示遗憾”。

  于一个18岁少年的辞世,“遗憾”这个词显然显得冷漠了一点。确实,18岁正是花季,人生才开了个头,却走得如此突然而且还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实在让人扼腕痛心。

  林嘉文的走,并非没有预兆。2月23日晚10点多,一位与林嘉文熟悉的宋史研究专家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让大家快打电话给林嘉文,说“林嘉文写了些东西发给他”。但这位老师当时以为林嘉文只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所以没太当回事。

  实际上,林嘉文患有抑郁症已经半年多,并且一直在进行治疗。但知道林嘉文患有抑郁症的,显然不多,比如为林嘉文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作序的李裕民教授就表示,“我一点都不知道”。

  “从对历史感兴趣到走上史学研究之路”,很难说与患抑郁症有什么关系。但如此执着于史学,必然让他失去了许多少年生活的乐趣,而过早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被寄予厚望,成为他不能承受之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林嘉文1月26日晚所发的一条微信中所说:“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显然,当初的“感兴趣”,因为过多的荷载,已经转化为一种迷茫。

  “史学奇才”为史学研究画上令人惊羡的一笔同时,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无论如何,每一个孩子,都应该首先是一个普通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